在创建文明城区的进程中关爱“三农”———崂山区:让城乡共享文明成果 创建文明城市,这似乎是一个纯粹的城市话题,市政建设,市民素质,环境治理,社区文化,投资环境……
崂山区则不然。他们响亮地提出:让城乡百姓共享城市的文明和实惠。
“一个文明城区,绝不仅仅局限于市区的繁荣。”崂山区委、区政府的领导有这样一个共识。崂山区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将关注农民特别是解决失地农民走进城市的问题做成了最大的亮点。
崂山区金岭新村,说它是农民小区,只不过因为它专门用于安置金家岭村拆迁的农民,其它的,无论设计、规划、施工还是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社区居民毫无差别。目前,小区已安置了910户拆迁的农民,随意敲开了15号楼3单元301号的房门,主人王文宗热情地把笔者迎进家中。王文宗说,前些年,他们一家12口人住在祖上留下的老房子里,日子过得紧紧巴巴。5年前拆迁,按照新的政策,他用老房子置换了2套84平方米的新楼房,一套给了儿子,这套自己和老伴还有91岁的老母亲住。他们不但有了新房子,还有了社保、医保,他和老伴、老母亲像工人一样享受退休待遇,每人每月可以领到650元的退休金。
金家岭村的负责人说,在全村的拆迁农户中,王文宗享受的待遇只能算中等水平,比他高的还有很多,全村去年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8000元。因失地彻底改变了生活方式的农民,在崂山区有成千上万。仅中韩街道,像金家岭这样专门安置失地农民的小区就有2个,近2000户农民家庭在这里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尽管,祖祖辈辈耕种的土地,是他们埋藏心底永难忘怀的情结,但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甚至还成就了他们的城市梦想,他们打心眼里高兴。
崂山区的特点是大城区带大郊区。全区近20万的常住人口中,农民占14万人。他们的发展受到了两个关键因素的制约:一是崂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的制约。崂山风景区绝大部分位于崂山辖区内,崂山区4个办事处中有3个办事处100余个行政村13万人口生活在崂山风景区内。二是崂山水库保护的制约。1958年修建的青岛市主要水源地———崂山水库位于崂山区,46年来,库区群众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采取了搬迁库区村庄、最大限度上减少项目落户,为确保青岛市市民吃上高质量的放心水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为此也付出了代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这正是崂山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也是崂山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差距和困难所在。区委、区政府深切地认识到,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就必须因地制宜,另辟蹊径。决不能让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于是,崂山区一方面让旅游与农村、农业嫁接、结合,做好生态经济的文章。另一方面,实施工业向园区集中战略,把旧村改造、组团发展作为实现城市化的主要途径。仅今年,已经和即将开建麦岛片区、金岭世纪花园等旧村改造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四姜一湾”片区、浮山后片区、张村河片区、山东头、朱家洼等村庄改造项目,大量农民将向城区转移。
曾几何时,失去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天塌地陷”,祖祖辈辈农民靠土地,靠辛勤的劳作,养育自己,也养育了城市。
“决不能以损害农民利益为代价求发展。”崂山区新一届区委、区政府痛下决心,要让农民在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待遇。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经济实力,需要科学的规划和经营,更需要对广大人民群众饱满的感情。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崂山区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同样对待、同等标准、同步保障,截至2004年底已有5.4万人投保,保障水平处于全国同类地区前列。
实施了《崂山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建立老年居民生活补助制度,对区内年满55周岁至60周岁的男、女老年居民每人每年发放1000元的生活补助。
在全区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最大范围参保、按比例足额筹资、一整套有效管理、让群众最大限度受益的“四个目标”;其中,群众参保率、政府人均投入、人均筹资数额、个人最高报销金额、人均报销、资金测算准确率等六个方面列全省第一。
加强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工作,2004年,区财政拨出专款230万元为15285名老年人全面体检,提高了全区医疗保健水平。
启动残疾人安居工程,先后为133户残疾人家庭修建了新居。
启动白内障复明无障碍区活动,已有68名患者通过手术重见光明。
创办青岛社区大学崂山区社区学院、街道社区学校和村(居)社区教学点,构建起区、街、村(居)三级社区教育网络。以此为阵地,开始实施大规模的培训工程,仅今年就将培训人员3000人以上……
当然,让广大农民真正拥有同等“国民待遇”,这还只是起步,但这些富有成效的进展已经充分显示,崂山区正在积极创造一切条件,让农民和城市居民共享城市化的文明和实惠。钱卓段培田李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