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是欣喜一半是隐忧 ———对我市取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异成绩的冷思考
一年一度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创新大赛”)近日落下帷幕。记者从市科协获悉,我市参赛选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二中李粟同学凭借《青岛
崂山花岗岩上“圆形水盆”的成因分析》一文,摘得大赛“优秀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一等奖,填补了我市近五年来在该奖项的空白,令人备感欣慰。但是,优异的成绩下面也存在隐忧。首先,从参赛选手的来源看,三名学生均来自青岛二中,虽然这体现了二中整体实力,但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其他学校就培养不出优秀科技人才吗?其次,从我市参赛作品的形式看,均为科学研究论文,缺少发明创造及工程设计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市学生科技创新动手能力较弱的弊病。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上述情况的出现?我们该如何在充实学生科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动手能力?
据市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王仲鲁介绍,前段时间他们曾组织科技工作者到某中学开展免费科普讲座,但却被学校负责人加以拒绝,理由是怕耽误学生学习。记者了解到,这件事情的发生绝不是偶然,而是对当前各学校追求升学率,对科技活动重视不够的一种真实反映。与学校的态度相类似,家长们心中同样存有种种顾虑。本届创新大赛二等奖获得者白云峰同学的母亲说,很长一段时间都觉得,孩子参加创新大赛会耗费学习时间,担心学习成绩受影响。这位家长的想法代表了岛城家长的一种普遍心理。
既然学校和家长都担心科技活动影响孩子学习,那么,能不能找到一条将学校教育与科技活动相结合的新途径呢?青岛市少年科学院周杰主任告诉记者,该院通过开展“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等活动,正在尝试寻求这种新结合。与传统的科技活动相比,“头脑奥林匹克竞赛”更加注重开发学生智力,锻炼学生扩散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科技活动的能力,不仅要求学生会思考、会创新,还要会动手去制作。据了解,该竞赛活动开展两年来,已辐射到我市的72个学校,今年参赛选手已达700多名,初步显现出这种新尝试的成功之处———只有真正将学校教育与科技活动相融合,才能消除学校与家长的顾虑,从而赢得他们对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支持。周杰主任说,由于科技能力的提高并非立竿见影,而是需要长时间的潜移默化,所以更离不开全社会的长期关心和支持。
当前,我市正在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尤其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是其中的应有之义。采访中记者发现,在青少年科普方面我市走在全国前列,像“‘大手拉小手’青少年科技传播行动”、“青少年科学工作室活动”等,均搞得有声有色。“但与小学、高中相比,初中对科技活动的参与程度不高,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培育。”王仲鲁主任坦言。
还有,目前在我市中小学生中开展的许多科技动手活动,很大程度上并未显示出科技与创新的身影。有些航海、航空模型制作,基本上只是简单的组合拼凑。记者认为,科技活动应当多考虑帮助青少年科技创新动手能力的提升,避免那些仅是机械重复的所谓科技活动,鼓励青少年将科技创新与动手能力相结合。
记者认为,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对学校而言,应当采取更多的形式积极开展科技活动,使广大学生充分参与其中;从家长方面来说,要避免盲目追求孩子学习成绩好,而忽视了孩子科学素养的培养。
“我市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普及与提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岛城科技界、教育界人士的忠告。本报记者张子倩实习生李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