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众系列车型降价,使广大消费者刚刚有些麻木的价格神经,又再度敏感起来。汽车价格,这动不动就几万、几万地降身价,到底有多少水分,究竟有没有底价?
商品的销售价格在经济学上有这样的理论,即销售价格除成本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同级市场上竞争对手的价格、产品
的市场定位、市场份额的预期值等。
这条理论在汽车销售领域尤其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去年车市降价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为什么有的车明明是在赔钱却还在热火朝天地卖,有的车就是卖不动也死扛不降价。有成本原因,但更多的是市场份额的考虑,是品牌、身份、地位的顾及。
汽车定价是个令厂家很头痛的事,舍弃什么、抓住哪些,要反复权衡各方轻重。国产宝马上市之初被奥迪A4顶了个高价,销售受阻后惊天一降10万元。虽然在国际市场上宝马比奥迪的品牌地位高,但在中国这匹宝马确实是晚来了一步。9月宝马新3系上市将再度考验华晨领导层的市场把握力,品牌、份额还是银子,究竟定个什么价,博弈间与成本已毫无关系。
即便是说回到成本上,这里面的道道儿也深得很。虽然我们可以大致搞清成本的构成,但在计算方法、计算时间上也是千差万别的。
汽车零部件成本是最直观的成本,钢板、车架、发动机、变速箱,甚至小到方向盘、座椅、CD、灯泡等,这些采购、制造成本是看得见的,如果您愿意花番心思也是可计算的。但另外一些如上海大众波罗的激光焊接有108米长,一条焊接生产线的成本投入比普通点焊高N倍,一汽大众30亿元打造的PQ35平台生产线,如何体现在每辆开迪车上呢?广告费、公关费、储运费等市场营销费用,虽然可用营销额的百分比控制,但转嫁到您买的那辆车上,您也是心疼的。说不确定因素还有很多,如欧元、人民币等汇率变化,进口关键部件的采购成本就会有涨跌,钢铁、玻璃等原材料涨价,零部件采购成本就会受牵连,销售不畅,库存费用、金融成本就会加大,诸如此类的因素,并不会立刻反映到车价上。起码要延后几个月才会显效,而大多数情况,厂家会自己消化掉这些影响。消费者很难体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