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别策划:夏夜因他们而精彩
啤酒节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夜晚,人们在啤酒城内开怀畅饮的同时也发现,为我们提供服务的大多数是一些青春的面孔,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即使是在深夜,也到处是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大学
生。
昨晚11时许,记者来到啤酒城。此时,不用票就可进去了。偌大的啤酒城,此刻终于有了些许清静,犹如水浅显出鱼,里面的人大部分是记者此次深夜采访的对象———大学生。
每日打酒千杯自己没尝一口
在德国科隆巴赫啤酒大棚,记者见到三名大学生“打酒师”———青岛科大的王平生、青大的付鹏伟、烟台大学的郭宝春。时至深夜,棚里没什么顾客了,三人在一起说说笑笑。
小王说:“我们卖了三天的酒了,多的时候每天要给顾客打出1000多扎,可我们到现在没尝一口呢。”小王说,这些啤酒60元/扎,听顾客说劲挺大,闻到这些啤酒很香,真想尝一口,可“规定”不允许这样做。
十一时吃晚饭一日三餐延迟
在荷兰百发力无醇啤酒大棚,记者见到正围坐在一起吃饭的大学生,两桌能有二三十人。
青岛科大美术系大二学生、在大棚兼任大堂主管的王雷告诉记者,这是大家的晚饭,自从来这里后,一日三餐就改变了时间,一般上午9时吃早餐,下午3时吃午饭,晚上11时许下班后开始吃晚饭,到凌晨1时许才能睡觉,上午8时起床。“虽然感觉挺累,但是心里很快乐,因为感觉很充实,也算自食其力了。”王雷说。
城里当个“游商”大海边上“支床”
在啤酒城里,路边摆小摊的小刘的货物是常见的发光类小玩具等。也许受“工种”所限,她显得不那么自信,只说是莱阳农学院英语系学生。
小刘说,自己一般晚上9时30分后才进啤酒城来,因为这时没人查票了,不过人也少了。小刘说,生意好的时候每天能挣七八十元,少时挣二三十元,“挣这么点,哪舍得再买张票进城卖啊!学校在城阳,晚上回不去,也不舍得住旅馆,几个同学就在海边轮流睡。”她说,这么辛苦就是为了开学买点学习用品。
●后记
以上采访的几个大学生,只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几个缩影。记者从青岛国际啤酒节办公室了解到,今年的啤酒节活跃着上千名大学生。他们的加盟给啤酒节带来诸多活力:他们懂一定的外语,可与外宾做较好的交流;他们素质较高,可以很好地完成各项服务工作。有了他们,啤酒节更精彩。市民在参节时,不妨多留意一下他们。记者巩合生朱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