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有体会但一直生扛着没说的两个字——“油荒”,上周终于借新华社之口说出来了。新华社新闻分析说,珠三角地区大面积“缺油”,各种汽油柴油全线告急,“油荒预演”已敲响了警钟。虽然,随后几日,中石油中石化便紧急调来了8万吨汽油,使7月中旬以来就困扰广东的“缺油”现象初步得到缓解,但有关“油价倒挂”和“
批零倒挂”是“油荒”元凶的说法,也预示着成品油价的进一步上涨近在眼前,体验了排队加油的人们,一定时期内可能再无“限量加油”之虑,但得准备着多掏钱。
同其他商品不一样,石油既是一种消费品,又是一种金融工具,但这一金融工具上周的表现确实让人放心不下。截至上周六,国际油价先后冲破了64、65、66、67美元,连创四次新高,逼近此前专家预测的70美元大关,而这一趋势短期内似乎看不到逆转的迹象。虽然,油价面前,“环球同此凉热”,我们似乎用不着比别人多操份心,但是,相对经历过七十、八十年代数次石油危机的西方大国而言,高油价对我们可是个新名词!
尽管高油价在伤害经济、推动通货膨胀方面,“祸”不可没,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本·伯南克也说,高油价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危险,但美国政府无视这一点,对油价仍采取不干预的放任主义政策——其中的玄妙,无须多说,想想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时美国政客的表现,就该明白了,什么才叫“治大国偏用小心眼”。而目前美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美联储的看法是:正在加大。所以,上周二美联储第10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至3.5%。虽然已是第10次了,但似乎并不十全十美。就在美联储加息的当日,美国有经济学家说了,第11次第12次上调利率为时不远,可能到今年年底,联邦基金利率就会上调到4.25%。
美元利率可预见的继续上调有望使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进一步减轻,而且,部分“热钱”的回流,也可以减少我国的外汇占款。今年上半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了51%至7110亿美元,这个数字到年底有可能达到9000亿,使我国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已给我国的货币调控带来干扰,央行对此也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政策。上周六,央行公布的报告显示,7月份居民和单位外汇存款同比有所下降,这当然与人民币汇率新的形成机制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民币汇改的成功。前往上海参加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成立揭牌仪式的周小川对人民币所参考的“一篮子货币”的币种以及“篮子货币”的组成原则作了首次说明,同日,央行也发出《关于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有关问题的通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当然,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过快主要还是与我国强劲的出口有关。上周四,海关总署公布最新统计,7月份的贸易顺差飙升至104美元,仅次于去年12月份的111亿美元,达到历史次高。今年前7个月的累计贸易盈余达501亿美元,权威预测,全年顺差将超过700亿美元。
出口强劲固然有可喜的一面,但进口不足,显示了内需的疲软也令人忧虑。有经济学家指出,通常经济景气巅峰时会出现贸易逆差,而景气下降时,则可能出现顺差大幅增加的现象,今年以来外贸顺差持续上升,显示经济景气已经走过巅峰开始下行。而国家统计局上周公布的数字,与经济学家有关通货紧缩临近的言论也十分吻合:自3月份CPI同比上涨2.7%以来,CPI已经续4个月升幅不到2%。
通缩阴影的逼近,已是多数经济学家的共同看法。这当中,高油价是个什么角色?新华社12日一份电稿援引国家统计局的一位官员的话说:“下半年工业利润仍受价格处于高位的石油等上游行业的较大影响,输入型通胀压力和市场需求变化将进一步挤压下游行业的盈利空间。”当然,高油价仅是一个方面,投资推动的经济增长与有效需求的不足,仍是通缩的主要原因,林毅夫的观点对此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林认为,1998年以来绝大多数制造业部门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情况,并未因为2003年、2004年的少数部门投资过热、物价上涨而消除。因此,当房地产、汽车、建材等过热部门的物价止涨回跌,原来价格下跌的部门继续下跌,再度出现通缩的情形也就不可避免。林的看法是,通货紧缩将会在第四季度出现。
作者:江风扬
责任编辑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