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留的古城墙依然壮观
正在修复的午门内景
正在修建的明中都的午门
“须弥座”上精美的凤凰图案
凤阳是个神奇的地方。600多年前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一代农民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创了明王朝,营建了大明王朝第一座都城、享有“东方巴比伦”之称、明朝南京和北京两座都城的蓝本、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中都皇故城。
“明中都是朱元璋集2000多年我国都城建筑之大成,悉心营建的一座最为豪华侈丽的都城。”这是中国建筑学会历史建筑学术委员会原主任、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单士元1983年9月在凤阳召开“明中都”遗址保护规划讨论会上的评价。它在艺术上继承了宋元时代的传统,又开创了明清时代的新风格,在我国乃至世界都城建筑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凤阳县近年来正在倾力打造明中都遗址公园,发展旅游事业。为了了解这项宏伟修复工程的进展,日前,记者专程前往采访。
中都宫阙
从凤阳县城向西北驱车不远,在淮河南岸的一片高地上,便是明中都遗址。在午门旁,工人们正在脚手架上忙碌着。凤阳县文化局人秘股股长唐更生介绍,中都城共有内二、外三道城墙:“外城”周长30.36公里;二道城称“禁垣”,周长7.67公里,高2丈;内城称“紫禁城”,周长3.68公里,近似方形,高15.15米,墙底宽6.9米、顶宽6.4米。
这位在当地小有名气的明史专家介绍,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洪武。次年(即洪武二年)八月,全国统一,朱元璋没有采纳大臣们关于在长安、洛阳、汴梁、北平等地建都的建议,于洪武二年(1369)九月,诏以临濠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后两易其名,又因中都宫阙建在凤凰山之南,终赐名凤阳。
朱元璋为在其发祥地营建一座高质量、高标准的新都城,调集全国百工技艺、军士、民夫等,大兴土木,当年参加营建的劳力不少于“百万之众”。建筑所用木材都是本国“天下名木”和尚未归入图籍的附属国的“求大木”,建大社坛的“名山高爽之地”的青、黄、赤、白、黑等五色土取自直隶应天等府并河南等十多个省,建筑墙体先用白玉石须弥座或条石作基础,上面砌大城砖(一般都在长40厘米、宽20厘米、高11厘米,重达20公斤;共分为地方烧造砖、军队烧造砖、字号砖和刑狱砖四种类型),承造城砖的单位有22个府70个县及中都各卫所。砌筑时以石灰、桐油加糯米汁作浆,关键部位“用生铁熔灌”。所有木构建筑“穷极侈丽”,画绣的彩绘鲜艳夺目;石构建筑“华丽奇巧”,雕镌的图案精美绝伦。明中都城所耗用的财力物力是难以计数的。
中都皇城为最里面一道城,周长3.68公里,平面近方形,规模比北京故宫还大10000多平方米。中都城(罢建后)有9座门、28街、104坊、3市、4营、2关厢、18水关。其布局严格遵守传统的对称原则,重点突出的是中轴线上宫阙的建筑布局。
几遭拆除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决定在凤阳建都前后,刘基一再反对,朱元璋置之不理,反而更加关心中都的建设,并于洪武四年二月亲往中都视察、督建。经过六年的紧张施工,都城已初具规模。
历史在凤阳开了一个沉痛的玩笑。洪武八年四月初二,朱元璋“亲至中都验功犒劳”,当时还首先到滁阳(今滁州)畅游一番、喝酒写文,也没罢建中都的丝毫痕迹。但是四月二十八日回到南京的当天,却突然下诏“突罢中都役作”。十一年,罢开封(时称北京)以南京为京师,而以凤阳作为陪都,仍称中都。这个巍峨雄壮、花团锦簇的中都城不仅从此闲置,历史也从此忘记了它。
明中都罢建后,朱元璋不再复巡中都,而是多次命皇太子及储王“出游中都,以讲武事”,“观祖宗肇基之地”。同时于此设中都留守司保卫和管理中都城和皇陵。洪武十六年,朱元璋为纪念龙兴之地,下令把中都部分宫殿拆除移建大龙兴寺,藉以表达衣锦还乡之意图。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复拆500多间建筑,重建龙兴寺。崇祯八年,农民起义军攻占凤阳,“纵高墙罪宗百余人”。入清后,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移凤阳县治入皇城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拆中都9门、禁垣及钟楼基座等,取砖新建凤阳府城。此后,中都城的其他建筑或改作他用,或年久失修坍塌。日本侵略中国后,中都城再遭洗劫。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都城建筑仅剩皇城。“文化大革命”中,皇城又被拆除三分之二,城砖流失于民间砌民房、修厕所、盖猪圈,江苏、上海等地一时皆有中都城砖。然而,这座堪称我国历史上最为豪华的都城,今天虽然宫阙殿宇尽毁,仅存皇城午门、西华门及两段城墙,但察其规模巨大的都城遗物、遗址,仍然十分壮观。
1982年3月10日,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开始对其进行“保护现状,重点维修,分期实施”。
壮丽犹现
历经600多年沧桑和数不清的战乱洗劫,中都城往日巍峨壮丽仍然可见一斑。站在恢宏气魄的午门城墙上,仍能看到殿宇基址势如山峦,门阙台基高若岗阜。白玉石街、内金水河、金水桥等基址和故道尚存;故宫井等几口大井仍可使用;护城河宽达七八十米;中都城北垣和东垣的土垣高出地面10米;皇城的西墙全部、南墙西段1100米基本保留着昔日的宏伟气势。
在唐更生的引导下,记者重点观瞻了午门基部须弥座浮雕及城内石雕,它是我国都城中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珍品。
午门正券两侧及凹字形楼台基部四周,总长500多米的白玉石须弥座上,连续不断地浮雕着龙、凤、鹿、象、麒麟、双狮绣球、牡丹、芍药、荷花、西番莲、云朵、方胜等。西华门、东华门和玄武门三券门洞两侧基部砖砌须弥座上,镶嵌着模压的花卉、方胜等。唐更生说:“南京和北京的故宫午门基部须弥座上,仅嵌有少量花饰,相比之下,中都城午门浮雕是独一无二的。”“不仅如此,殿址上已发现的7块蟠龙石础,每块2.7米见方,础面半浮雕蟠龙一圈,蟠龙圈高凸出平面15厘米,宽32.5厘米,外圈直径1.9米。圈外础面上雕有翔凤。”据介绍,北京故宫太和殿石础直径仅为1.6米,且是素面,没有像中都宫殿石础那样“双龙五凤杂云气,巧匠一一穷雕镌”。另外,该县文物管理部门收集的皇城其他遗物也足可以显示中都城巍峨壮丽之一斑。
有关专家评介,明中都由于兴建和使用时间短,未能形成政治中心,但在城市规划上的某些布局,特别是宫殿布局,却为后来改建南京都城宫殿和营建北京都城宫殿绘制了蓝图,制作了样板模式。另外,其“左祖右社”制度的建立、中轴线空间序列及对称布局的高度完善、对都城建筑承上启下的过渡性特征、皇城建筑特色等,无不彰显了它的历史意义、文物价值及明清都城建筑史上承前启后的典范作用。
巨资修复
凤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吕建东告诉记者,2002年10月,国家有关领导对修复“明中都遗址公园”进行了审批,计划用8600万元国债资金来打造“明中都遗址公园”。2004年,第一批投入已经到位1000万元,其余的7600万元将陆续到位,分批投入到建造“明中都遗址公园”中来。眼下,“明中都遗址公园”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开始,皇故城午门已被凤阳县政府封闭,加以保护;同时县有关部门正鼓励农民自愿献出流落在民间的明代文物,并筹集资金用于收集古城砖等遗物。
他介绍,现在文物部门正在具体实施分期分级保护:中轴线区域作为第一期保护,使其不再有住宅或农田;城内其他区域作为第二期保护,其内部的房宅全部迁移;皇城外包括护城河、苑囿等作为第三期保护。结合文物遗存现状以及对文物保护、管理和旅游开发需求,对文物保护划分为四个等级,即将午门、西华门、西南角楼、西城墙、南城墙西段作为抢救性修复项目;承天门、端门、神武门、东华门、(东南、东北、西北)角楼、北城墙、南城墙东段列为遗址保护项目;大殿、文华殿、武英殿、金水河道、城北宫苑、午门南部御街、护城河等作为清理归安项目;将内、外金水桥,古井、管理陈列用房作为复建项目。
据凤阳县文物部门有关人员介绍,皇城的用地规划定位于更好地保护文物,体现原有的设计意图,合理利用土地、建筑遗址及水体,充分发挥旅游效益。在遵循明代都城规划意匠、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现有皇城内农田改为苗圃或花园,使皇城内部环境绿化和旅游、生态及经济效益相关联。其他小区域均根据实际规划为文物建筑用地、道路用地、绿化及植物栽培用地、旅游管理建筑用地等。明中都皇城的宫殿建筑与南面的鼓楼、钟楼是城市的三个制高点,呈三足鼎立之势,遥相呼应、蔚为壮观。其环境规划突出文物建筑组群同山水自然景物的整体协调,在整个皇城建筑及遗址群内的视线可及之处,景致浑然如一。为使皇城获得统一协调、安静宁适的外部环境,护城河外30米以树木作为绿化带和隔离带,也可供游人消闲游赏。
省旅游局一位资深专家介绍,皇城作为明代都城中的承上启下之作在国内外知名度却不高,和北京故宫比较实在有天壤之别。这就要在做好皇城文物与环境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加大皇城旅游开发力度,扩大旅游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以最大限度地体现其文物价值,同时使文物保护形成良性循环,并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马顺龙
本报记者 张启鹏 石放/文 刘兵生/摄·(晨报凤阳专电)
编辑:林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