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破烂王
央视《经济半小时》8月10日播出《爱心破烂王》,以下为节目内容。
8日8日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宣布,全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信息系统
正式开通。这个系统把民政部门和全国每个救助管理站联结起来,实现各级部门的信息交流、开展合作救助。这对流浪乞讨人员是一个好消息,而今天我们要关注的,就是一个由流浪汉组成的特殊家庭,它的主人是山东省利津县的青年农民,名叫李俊民,他自己靠收破烂为生,最近8年来,他的这个家里先后收留过数百名患有精神疾病和残疾的流浪人员。
李俊民在当地是比较早开始收废品致富的,村民管他叫破烂王。2005年7月记者到这里采访的时候,看到李俊民家里有42名流浪汉在这里生活,手里干着一些简单的处理废旧塑料的活。晚上他们就住在李俊民家外院的两间砖房里。记者注意到,这些人中有很多目光呆滞、举止怪异。偶然走进这里的人会觉得这个爱心家园看起来有一些不可思议。
37岁的李俊民因为从小就缺了一只耳朵,常常被别人笑话,因此他没上过几年学,1991年他和本村的一个姑娘韩树霞结婚,一家人就靠收购废品为生。然而两年后,临近腊月的一天,李俊民的一个偶然的行为改变了他日后的生活。
1997年的冬天,李俊民到镇里收购废品的时候,碰见了一个蜷缩在墙角的小乞丐,李俊民给了他一个馒头,把这个全身冻得冰凉的小乞丐带回了家。这个流浪汉不会说话,李俊民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就把他叫小哑巴。从1997年到现在,小哑巴已经在李俊民家里生活了8年的时间,长期在一起生活,李俊民已经能够很熟练地用手势和小哑巴交流。
从第一次带回小哑巴,8年来,李俊民家里这样特殊的成员越来越多。他们都是李俊民在县里收购废品的时候,在路边领回来的流浪汉,其中大多数都是残疾人和精神病患者。
韩树霞:“他从路边上领回来的都不是正常人,领回来就安排吃饭。”
别人看见这些流浪汉可能会避之不及,自己的丈夫却为什么常常要把流浪汉领回家里。面对妻子的疑问,李俊民回答说因为自己10年前也曾到外地流浪,如果不是碰到路上的好心人给的馒头,恐怕也不会有今天的生活。在丈夫的极力说服下,韩树霞开始慢慢接纳这些特殊的家庭成员。
正当家人已经开始学会和这些流浪汉一起生活一起劳动的时候,一件让全家人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
韩树霞:“不知道为什么小哑巴就发脾气了, 扛个铡刀片子呜呜地跑,把炉子劈烂了,把我吓坏了,我的小孩那时候才几岁,要是那个铡刀冲着俺娘俩去咋办。”
手举铡刀的小哑巴最后是被闻讯赶来的村民制服了,但这件事让韩树霞担心,把这些流浪汉留在家里可能会带来很大的危险。
韩树霞:“我就说他总归是不正常,要不然咱们让他走吧 他就坚决地不同意 他不同意俺俩就闹矛盾,要不然你就留下他,俺就走。”
就因为小哑巴的去留,李俊民两口子闹起了矛盾。
韩树霞:“我说要不然你俩就一块,他俩人在一个床上整整睡了一个多月。”
也就是这次闹了别扭之后,他妻子才知道了一段10年前的往事:原来李俊民20岁出头的时候,曾经因为和邻居吵架,被对方打伤,神经受了很大刺激,甚至一度精神错乱。1992年,神志不清的他离家出走,在外面流浪乞讨了一年多。后来,幸亏遇到热心人,把他送回了家,还帮他通过司法调解,得到了赔偿。打那以后,李俊民就觉得,帮助弱者是他此生的责任。
韩树霞:“他说,我病的时候一些好心人帮我,我好了我不能不帮人家。”
李俊民的话打动了妻子,从这以后她也帮着丈夫照顾这些领回家来流浪汉。
夫妇俩从经历了那一次小哑巴的发疯以后,总结出来,每天不管有多少事,都要亲自给大家发馒头,跟每个人都说说话,这样也能观察出来今天谁的情绪不对。平时这些流浪汉之间几乎很少交流,哪怕每天能有人能和他们上说几句话,也能预防这些流浪汉做出意想不到的过激行为。从那次以后,小哑巴再没有犯过病。现在他甚至成了李家夫妇的一个帮手。
小哑巴会跳舞,他跳舞时很投入,看的出他很开心,李俊民和韩树霞的两个孩子也常常缠着小哑巴教她们跳舞。很难想像,如果不是李俊民的收留,小哑巴今天会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就这样,8年来李俊民和韩树霞把自己的家变成了一个流浪汉的家,先后有数百个流浪汉曾在这里住过,李俊民给这个家取了一个名字,叫爱心家园
说实在话,当我们的记者第一次走进这个爱心家园,心里也有些直打鼓。毕竟,住在这里的流浪汉,不是身有残疾,就是患有精神疾病。可是接触久了,记者发现其实他们都很可爱,正是这个爱心家园,让他们有了自己的家。那李俊民为此又付出了多少代价呢?
李俊民陆续收留过几百名流浪人员,现在他的绰号“破烂王”前面,又被人加了两个字,叫做“爱心破烂王”。而为了爱心这两个字,李俊民肩上背负了不小的经济压力。
李俊民:“一次要吃掉一块钱一斤的总共80斤馒头。”
80元一筐的馒头,只够这些流浪汉吃一顿的。如果再加上菜和油,每顿饭的花销至少要120元钱。一天三顿,就是300多元,一个月就是9000多元。而且随着流浪汉人数的增加,这个数字还有可能上升。
李俊民在7月29日,记者到达的第二天,刚刚从县里的公路边捡回来的流浪汉。根据流浪汉写下的地址,李俊民联系上了他的家人,李俊民很高兴,因为他们答应当天晚上就会商量接走张昌前的事。李俊民让张昌前穿上了一身干净衣服。他说,因为他们三四十个人都住在一间屋子,保持卫生也是防止他们集体得病的一个办法。
原本答应在当晚就会回电话商量接人的亲属,直到记者3天后离开山东,仍然没有一点消息。李俊民告诉记者以往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这意味着李俊民的日常开销还有可能增加,每个月9000多元的花费,对于绝大多数城市家庭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然而让记者疑惑的是,为什么这样一个重负竟然是由一个农村家庭在承担呢?当地主管救济救助的部门能否帮助他们承担这一重负呢?记者在当地利津县民政局得到这样的答案。
副局长刘月英说:“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本该是属于政府行为。”
在刘副局长提供的文件中记者看到,根据2003年8月1日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临时性社会救助;对受救助的人员提供食宿,帮助其联系亲属。这个办法的实施细则还明确指出:对因年老、年幼、残疾等原因无法提供个人情况的,救助站应当先提供救助,再查明情况。也就是说,利津县的这些流浪乞讨人员本应该由当地民政部门实施救助的。然而这个县,至今没有修建过一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本该由政府来实施的对流浪人员的救助行为,现在成了李俊民的个人爱心行动。
副局长刘月英:“作为县级部门来说这个问题还是不规范,这是事实。”
记者:“不规范是指什么呢?”
刘月英:“没有救助站。”
民政局局长魏澄山:“现在根据情况我们正在建救助站。”
为了证实这一救助中心确实已经在建,魏局长还拿出了利津县发展计划局批复的立项文件。
魏澄山:“十月份开始兑现。”
记者:这个立项的文件就是刚才我们谈到的社会救助中心的项目立项?”
魏澄山:“对。”
记者:“为什么上面写的是社区综合服务楼的批复,而不是社会救助中心?”
魏澄山:“这个是一个社会综合服务楼,社会救助中心只是这个楼的一部分。”
这一部分救助中心究竟在整栋大楼里占有多大的一部分呢?记者随魏局长来到了这栋正在建设的大楼施工现场。然而在建筑的顶端,豁然挂着的是“民政局办公大楼施工工地”的条幅。
局长:“东边那一块是超市叫慈善超市。”
记者:“那边是超市,这边是咱们对外集中服务办公的地方?”
局长:“叫社会服务大厅。”
记者:“二楼呢?”
局长:“二楼我们准备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这位局长向记者证实,他所说的正在建设的救助中心实际上就是民政局机关大院里正在扩建的办公大楼。而真正的流浪汉是不可能住进这栋大楼里去的。
魏澄山局长没有回答出救助站的规划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出台。记者发现,除了李俊民所收留的流浪汉之外,其实还有许多流浪汉漂泊在利津县的街头。这是记者7月29日在利津县城看见的一个流浪汉,与他攀谈的时候,记者发现他也患有一定程度的精神疾病,他不能说清楚自己的名字和家庭住址。
记者了解到,目前利津县民政局并没有为救助流浪人员设立专项资金。这8年来,民政部门给李俊民提送了两回慰问品,总计二十袋面粉、三十床棉被和二十件棉衣。这些慰问品虽然表达了政府对这个爱心家园的体贴和关心,可是远不够养活四十多个流浪汉。更多的时候,他们还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维持生存。
到今年的8月1日,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好实施了两周年。现在,全国城市救助管理站已经超过900个,每年救助数量有21万多人次。但是,目前大多数农村地区,还没有救助站,一些县级民政部门也没有救助流浪者的专门经费。这种情况下,李俊民做为一个普通农民,凭什么来养活流浪汉呢?
李俊民和韩树霞收留的这40多个流浪汉,每月仅仅吃饭一项的花销就有9000元。这么大一笔钱又从哪里来呢?李俊民一家一直靠回收加工废旧塑料维生,为了能让大家都吃饱饭,李胜任俊民和韩树霞夫妇开始教一些流浪汉干起分拣和压碎的活儿,没想到,还真有不少流浪汉能胜任这些简单的工作。有了这些流浪汉一起工作,李家每天不用花钱雇人都能加工完成1000斤的塑料。但李俊民夫妇这种不付工钱用精神病人干活的做法,立刻引来了村民的反感,村里和其他孩子甚至也不和李俊民的孩子一起玩。一次大女儿回来问起韩树霞,家里是不是养这么多疯子干活,是不是为了赚钱。
韩树霞:“他们说,这些人都给你挣钱,你都有存款了,你们发财了。”
韩树霞给记者算了一笔帐,每一斤加工完成的塑料片可以赚2毛钱,每天流浪汉可以加工处理1000斤塑料,这样他们每天可以获得200元收入,然而这些收入仅仅够李俊民支付每天购买馒头的钱。剩下的还要靠李俊民开三轮车送货,才能维持这一特殊的大家庭的生活。
李俊民觉得,自己并没有强迫这些流浪汉工作,也没有以工作能力来区分对待他们,他们只不过是靠自己干活,自给自足罢了。然而李俊民的行为不仅引起了村民的议论,就连民政部门也怀疑李俊民收留这些流浪汉的意图。
副局长刘月英:“一些病人在那里给他干私活,对于干私活这个事情现在来说很难给他判定。”
对于李俊民承受的重担,生活在爱心家园里的这些流浪汉并不知情,小哑巴还是常常跳着舞步,大家也习惯了这个新的环境,对于他们来说,每顿都有白馒头和热气腾腾的菜汤,他们似乎已经很知足了。
其实对这个家庭来说,外面的争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流浪汉们在这里能过上像正常人基本一样的生活,能体会到人和人之间的关怀。然而,我们也担心这个特殊的家不知道还能维持多久,因为这个家的家长不应该是李俊民个人,社会和政府更应该担负起救助的责任。
主编:梁军 记者:鄢闻余 摄像:李培 编辑: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