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暴的“麦莎”终于远去。
在抗御9号台风中,我们这座城市遭受了狂风暴雨的侵袭,更经受了一次自然灾害的全面考验。
风雨过后,岛城的阳光灿烂依旧。
&n
bsp; 应急体系灵验高效
在狂风暴雨、拍天浊浪未逞之时,5日下午,青岛就已进入临战状态———启动防台风紧急预案,动员全市全力打赢这场战斗。
直面将至的自然灾害,岛城表现出沉着、冷静和自信。
决战“麦莎”的胜利,市委、市政府坚定、高效的决策能力和应对挑战的魄力、效能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防汛防台预案的迅速启动。自市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紧急会议召开后,海水浴场和崂山风景区关闭,前海堤坝和木栈道设立起警示标志,建筑工地塔吊、户外广告被重点检查……防汛防台预案的实施有条不紊。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有了防汛防台预案的青岛,10多年来一直紧跟城市的发展和变化,反复修订完善这一预案。目前青岛已建立起了以六大应急预案为核心的城市防汛应急预案体系,形成了较好的防范和处理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能力。决战“麦莎”,正是不断完善的城市防汛应急预案体系给了我们坚定的信心。
这份沉着更来自于我们这座城市抵御灾害的力量。
为在灾害面前能够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处置,近年来,我市加强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专项应急预案,提高了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特别是经过防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后,我市不断完善应急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公共安全应急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翻开近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建设”赫然在目。在市委、市政府重大会议上,“进一步完善重大事故应急预案”掷地有声。
抵御自然灾害,我们这座城市早已有了充分而周密的准备。截至今年年初,我市已建立完善了38个专项应急预案,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日趋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近年来,当暴风雪、禽流感等灾害突袭而来,我市各项应急预案便会迅速启动。应急处置效能的不断提高,确保了城市运转安全高效。在“麦莎”的侵袭中,城市的管理者再次以高效的应急能力和水平经受住考验。
基础设施经受考验
台风来袭,无疑是对城市基础设施的一次考验。
1985年的9号台风是青岛抵御自然灾害史上难以忘却的一幕。那场台风给我市造成了6.22亿元的损失,约占当年地方生产总值的7.73%。而一旦遭受台风侵袭,我市每每出现滔滔洪水横溢街道、漫过河岸、冲毁道路桥梁、淹没房屋良田的险情。在肆虐的台风面前,城市基础设施一度显得怯懦和无奈。
李村河、楼山河、板桥坊河、海泊河等是我市重要的行洪、泄洪河道。由于历史欠账多,在往年的汛期,这些河道曾多次险象环生,殃及周边居民。此外,一些地势低洼的城市干道也曾经在汛期内排水严重不畅,导致道路两侧居民被雨水倒灌。
在“麦莎”侵袭中,李村河等河道经受住了考验,没有产生大的险情。近年来,我市调整城市规划建设布局,加快缩小南北差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市、区两级加强了对河道的综合整治,截止到去年底,李沧区总投资2.6亿元,累计整治河道17.4公里,大大提高了辖区河道防洪、泄洪能力。同时,我市近年来投资对部分交通干道进行了综合整治。特别是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我市对北部的杭州路、大沙路、四流北路等一批道路进行了整修,并投资8000万元,改造1300处背街小巷。河道、道路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强悍,让台风“麦莎”失去了大肆破坏的机会。
仲家洼、湖岛村、青海路,这些在汛期需要重点防守的“水淹片”,如今随着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逐渐淡出了青岛的历史,用大盆小盆向屋外“排水”,如今已成了人们记忆中的往事。近几年,我市不断加快旧城改造步伐,许多成片的棚户区被幢幢楼房所取代,一个个都市里的村庄消失了,一片片新的居民小区拔地而起。
7日晚,当狂风暴雨袭击胶州市胡家村时,残疾人胡玉明却安然无忧———在我市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安居工程中,胡玉明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而往年他住的危旧房屋最怕的就是刮风下雨。自2003年起,我市开始组织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安居工程,已经连续3年每年投入1800多万元修建1000户房屋,改善和提高了3000多户贫困残疾人的住房条件。
当台风再次侵袭青岛,终于遭到了不断加强的基础设施构建起的堡垒的全力阻击。
城市精神得以锤炼
严峻的考验,可以激发斗志,凝聚人心;巨大的压力,能够磨练意识,砥砺精神。
在抵御台风“麦莎”中,全市上下团结一致,各行各业都在构筑阻击的堤坝,公安民警、驻青部队官兵等都在岗位上奋勇奉献。抗击“麦莎”的实践,锤炼着城市精神的品格;抗击“麦莎”的战场,成为弘扬和培育城市精神的课堂。在抵御“麦莎”过程中,青岛“诚信、和谐、博大、卓越”的城市精神愈发高亢。
心相连,情相拥,爱相通,无论是在市区,还是偏远的乡村,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四面援助、八方支持。
在前海一线,公安民警在“麦莎”肆虐时,深夜坚守,冒雨巡逻;在汇泉影城,当出现大量积水倒灌险情时,10分钟内200多名官兵赶赴现场,和防汛队员用6000多个沙袋筑起了一道防浪大堤;在市内四区,8000多名防汛队员冲锋陷阵,抢险救灾……奋战在一线的防汛战士,用他们的肩膀,扛着700多万群众的安危;用他们的双手,托起城市精神的魂魄。
在狂风横扫、大雨倾泻的危急关头,广大市民守望相助,出现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
7日傍晚,大雨滂沱,龙口路20号大院危房内居住着的百余户居民陷入恐慌。在组织群众紧急转移中,居民小组长刘永香顾不上照看自己身患残疾的女儿,楼上楼下搀扶年迈的老人、怀抱待哺的婴儿、身背病重的患者。当群众安全转移后,不放心的刘永香毅然留在院内,冒着狂风大雨在楼外巡查,堵住一个又一个临时回来的群众。
家住莱芜二路25号的丁秀珍老人身有残疾,家中多处漏雨,但她仍挂念着住在隔壁身患重病的90多岁的孙大娘。在暴雨中,丁秀珍和居委会工作人员一同把孙大娘护送到社区委安排的旅馆里。
7日深夜,从小珠山倾泻而下的洪水猛然注入了黄岛区辛安街道办事处上庄水库。8日凌晨,处于水库下游的北下庄村200多户、800多名村民紧急转移。在转移中,村民先将老年人、孩子、残疾人转移出去,大家相互扶携,没有丝毫的慌乱……
在抵御台风中,城市精神是凝聚力,集孤弱为强大;是战斗力,挽狂澜于既倒。全市上下彼此关爱,众志成城,顽强拼搏,成功处置了险情,全市未出现人员伤亡和重特大财产损失。
“麦莎”终于远去。我们这座城市经受住了全面的考验。对青岛来说,对经历了这次特殊战斗的人们来说,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宣布:面对狂暴的“麦莎”,我们赢了!
本报记者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