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天从市民政部门获悉,在新的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两周年之际,全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信息系统正式落户青岛。届时,青岛可与全国400多个地市级救助站之间实现信息共享,那些钻政策空子、骗取救助的行为有望得到遏制,一些未成年人、残疾人的跨省救助,也将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n
bsp; 首日识破“求助骗子”
昨天上午10时许,一名满脸胡须,长发披肩的中年汉子敲开了市救助站的大门,该男子自称姓李,今年47岁。询问中,李某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告诉救助人员,他上个月来到青岛打工,因盘缠用完,工作又找不到,已经流浪好几天了,只好到救助站求助,并希望能尽快回到四川老家。然而,救助人员打开了全国联网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信息系统”,输入李某姓名和照片,点击结果显示李某已经在济南、德州两处救助站留有“大名”,且时间相隔不过10余天。见救助人员这么快便揭开了骗局,李某不得不承认,他原本是四川成都农民,企图通过救助站资助“旅游”。市救助站站长付玉斌告诉记者,这是“全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信息系统”落户青岛后“网”住的首个“求助骗子”,这套救助管理信息系统正式开通后,青岛市救助管理站将会与全国400多个地市级以上的救助站实现联网。通过网络,救助人员能够及时获得被救助者的身份、家庭情况以及被救助者在其他城市是否得到救助等信息,从而能够正确判断其是否存在骗取救助或重复救助的行为。
核实身份最“困难”
2003年8月,《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在两年时间里,就已经有万余人次到市救助站进行求助,其中,符合救助条件的不足40%,“由于新《办法》中体现了人文关怀,救助者只要来到我们救助站,经过核实只要符合我们的救助条件,我们就要为其实施救助。”付玉斌表示,由于没有一套完备的信息系统,使得现有对救助人员的核实周期过长,这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机会,救助站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求助骗子”到站内骗吃骗喝,此外,同一个人到救助站接受救助多次的现象也并不少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通常情况下,被救助人员有义务提供其家庭的真实住址,由救助站的工作人员通过电话与当地的公安局、民政局或者当地的居委会、街道等地方进行联络。“遇到那些偏远的农村,电话只能打到县里或者乡里,到那里人家一句‘不知道’或者‘没这人’就把你打发了。”付玉斌认为现有的技术条件差,造成核实被救助人情况非常困难。新系统遏制恶意骗取救助
“针对不良人员利用公共政策‘搭便车’,恶意骗取社会救助,新系统的启用,将会得到有效遏制。”付玉斌对记者介绍说,该系统可以对全国各地各类受助人员年龄分布、性别分类、流出地、求助原因、离站原因、数量走势、人员类别等进行统计、分析并生成固定表格和自定义图表,对救助工作进行趋势性的分析和研究性统计有极大帮助。此外,该系统记录有受助人员的确切流出地、享受低保等社会保障情况、在全国各地的受助记录等。当不良人员恶意骗取救助时,把其相关信息输入该系统,电脑会自动提示。
同时,该系统还包括一个救助公益网站www.jiuzhunet.net,网站开辟了公益寻人栏目,方便公众登记、查询、接领走失人员。公民可以登陆公益寻人栏目登记、发布走失人员信息,信息自动进入失踪人员信息库;救助管理站利用信息系统登记求助人员信息时,系统自动与失踪人员信息库内的人员信息比对,如果有匹配数据,则自动提示工作人员此人为走失人员。张颖
于治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