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干部工资有出处,日常开支可保障,公益事业有钱办,过年过节村民还能领生活补助———
强村和谐看胶州
在山东省胶州市农村,各种大大小小的村办项目热火朝天:青岛一木集团刚投产,青岛广源发集团又投资1亿多元上新项目……
从2004年初到今年初,胶州市各镇逐步全面取
消农业税后,农村干部工资有出处,日常开支可保障,公益事业有钱办,过年过节村民还能领生活补助,全市800多个村庄,其中400多个有了工业项目。胶州市委书记李皓说:“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中,我们找到了一条强村之路,那就是跳出农业抓工业、因地制宜上项目。”
政策对头有干头
在胶州市杜村镇,记者看到,这里70%以上的土地是丘陵地,土层只有15厘米左右,下面就是沙石。车家孝源村党支部书记邱明利说,在这样的土地上耕种劳作,一遇到自然灾害就几乎颗粒无收。
在2000年时,车家孝源村的惟一收入就是土地承包费,而1亩地的承包费仅10元钱。2004年村里把胶州市公路局搅拌站引来了,一年的土地租赁费就达五六万元。今年以来,新项目纷至沓来,先后引进皮衣厂、食品加工厂、铝合金厂等5家企业,部分已经投产。等全部投产后,村里一年收入有望达到十几万元。现在村里170多口人,已有30多人在工厂上班,月收入约七八百元。2004年人均现金收入仅有1700元的山村,今年有望达到三四千元。“现在出村路马上就要硬化了,再等几年,村里还要规划建设小别墅,那时我们的小山村将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小康村。政策对了头,我们有了干头。”邱明利雄心勃勃。
邱明利所说的政策,实际是胶州市出台的鼓励村庄招商的激励政策。凡是村庄自行引进的项目,按比例将企业所形成的地方财力返还给企业所在村,并根据贡献、项目具体投资额、科技含量、税收等因素给予个人奖励。同时明确规定,鼓励各村盘活废旧厂房、矿区、办公室、旧宅基地等闲置资源,不得破坏基本农田。
八仙过海显其能
政策的激励作用很快变成现实生产力。从连片成方的胶州东部工业区,到阡陌交错的胶北平原,再到正在崛起的胶州西南乡镇,处处生机勃勃。
洋河镇山相家村村民解放前就依靠萤石开采为生,全村90%的劳动力都从事跟萤石有关的行业。2003年国家关停萤石矿之后,留给村民的是100多亩满目疮痍的废矿区。村党支部书记相锡存带领大家填平了矿井,修整土地,先后引进了10个项目,废矿区变成了聚宝盆,村里仅土地租赁费收入一项就达10万多元。
马店镇西王益庄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招商优势的典型。该村地处胶北平原,附近十几个村庄都有大规模种植辣椒、马铃薯的传统,村子有20多个大大小小的“菜经纪”。村里因势利导,将村东非耕地租赁给“菜经纪”,建设厂房、冷风库,先后吸引了“三祥”、“雷文”、“先锋”等6个食品加工企业落户。最早贩卖蔬菜的臧衍文还引来了泰国的合作伙伴,投资10万美元成立了“新泰和食品有限公司”,去年加工出口马铃薯1000吨、辣椒500吨、洋葱300余吨。
亲情招商、敲门招商、链条招商……如今,胶州800多个村的村官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村强民富气象新
记者随机走访了几个村庄,明显感受到工业项目给村庄带来的变化。“现在工作很安心,”马店镇西王益庄村党支部书记臧泽川说,“工资奖金都能兑现。”根据考核,去年他领了8400元固定补贴。村民组长、值班员的误工补贴、植树造林临时雇工工钱都及时发下去了。除了电话费、报刊订阅、办公室维修等日常开支外,每年还有剩余。
阜安街道办事处的胜利村,每年都拿出100多万元资金用于群众生活保障,65岁以上的老年农民每月都可以领到170—24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金。77岁的辛和春老两口,每月能领到480元,子女的钱几乎用不着。
生活富足的农民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追求。陆家村先后投资10多万元建起了幼儿园、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文体器材室、农民夜校、老年活动中心等学习娱乐场所。胶东镇自发成立了4家庄户剧团,农闲时节自娱自乐。
据统计,目前胶州市已有投产项目的村庄,干部工资按时发放率达到100%,村庄街道硬化率、绿化率分别达到90%、80%,82%的村庄建起文化大院,三成多村庄向农民发放数量不等的生活补助金或养老金。如今,和谐之风漫胶州。 (宋学春)
《华东新闻》 (2005年08月09日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