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莎”刚过,天气转晴,“2005上海书展”也随之热闹起来。截至昨晚7点发稿时,参观人次就已经突破了2.5万,相比昨天增加了7000人次。余秋雨的揭示“艺术创造的奥秘”演讲,成为昨日书展现场的一大看点。其间,余秋雨呼吁大家多看韩剧。
韩剧比清宫剧强多了
关于韩剧“低俗
不低俗”的问题,最近谈论得很热烈。余秋雨对此态度非常鲜明:“或许你们听了会不高兴,但我还是要劝你们多看看韩剧。”
余秋雨对中国艺术一向是颇有微词的。譬如,功夫、舞龙、京剧脸谱这些经常出现在对外宣传片中的艺术形象,余秋雨就觉得“太过外形化”,“不足以传达人的情感”。而对时下人们的艺术审美观,余秋雨称之为一场“审美瘟疫”。在余秋雨眼里,艺术创造的“奥秘”之一是“必须直接面对人生况味”,不关涉人生的艺术作品,肯定不是好作品。
根据这个标准,余秋雨发现了韩剧的可爱之处,“韩剧不会压给你那么多历史的沉重感,相反,它会告诉你许多人生的方式。”相比之下,余教授认为中国的清宫剧中“权谋”意味太深了,“恐怕只有历史学家会喜欢”。
写散文是因为“没有结论”
上世纪90年代初,余秋雨突然放弃高校院长的职务,不写学术著作而改写散文,这成了轰动一时的新闻。昨天余秋雨透露,自己写散文其实有一种必然性,“我原来是写学术著作的,因此喜欢找出确定的结论,但我发现有些艺术问题是没有结论的,没结论的艺术可以用散文去表达。”
余秋雨告诉人们,优秀的艺术“永远没有确定的结论”。如此而观,如果贾宝玉和林黛玉如人所愿地结婚了,余秋雨觉得那真是《红楼梦》的“坟墓”。也正因为此,余秋雨在其得意之作《道士塔》中,摆出了他没有结论的思考,装有被窃敦煌壁画的马车应该留在国内,还是运往大英博物馆?“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和陈逸飞有心灵感应?
尽管已在多种场合表达过对陈逸飞的哀悼,但昨天余秋雨再一次提到了亡友,并回忆起一段说明“两人之间有心灵感应”的往事。据余秋雨回忆,今年4月份的时候,他应邀去纽约亨特学院演讲,“我有个观点认为艺术家是寂寞的,他们很脆弱,很容易消失。这个观点我一连讲了三遍。后来我才知道,陈逸飞当时正在弥留之际,而这个学校正是他获得硕士学位的地方。”这件事的确非常巧合,难怪余秋雨昨天谈到此处,还不禁自问:“难道我和陈逸飞之间真的有感应?”
编辑:林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