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烟台讯 日前,两个投资额分别超过1000万美元的外商独资食品项目被烟台开发区拒之门外,而几个投资额仅为100万美元的机械、汽车、电子信息类项目却成为“座上宾”,还享受到了“招商绿色通道”待遇。烟台开发区为何舍大取小?
原来,现在无论规模多大的项目进驻烟台开发区,都要先过两道“门槛”。
一是要过环保审批门槛。凡是环保要求不达标的,实行一票否决。二是要过投资密度门槛。烟台开发区规定,涉及用地的项目每万平方米投资额都要达到200万美元以上。上述两个过千万的大项目就是因为“迈”不过这两道槛,而被挡在了园区之外。
7月8日,总投资180万美元的烟台乐星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正式落户烟台开发区。虽说这是个“小”项目,却有着非凡的意义。记者了解到,该公司外方是国际上保持科技领先优势的韩国
LScable株式会社,其主导产品车用软管系列,填补了国内汽车刹车片软管、动力转向高压软管的空白。项目达产后,预测当年销售额就可达到6500万元,相当于投资总额的4倍多!
类似“乐星”这样的项目,在烟台开发区不胜枚举。烟台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王秀臣用三句话概括了这些小项目的过人之处:“有自主知识产权;投入产出比高;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参与投资。”
比如,韩国独资华东变压器有限公司项目在烟台开发区注册时只有几十万美元,很不起眼,现在已先后4次增资扩建,投资总额达到注册时的20多倍。汉高乐泰公司的投资规模、厂房面积、员工总数在同行业中并不占优势,但由于拥有世界领先的厌氧密封胶剂生产技术,2004年实现利税高达2.5亿元。
王秀臣告诉记者,“开发区最大的财富是土地,必须十分重视集约利用土地。如果现在不进行项目筛选,规划好工业布局,将来可能面临大项目、好项目无地可落的局面。”
而土地供应紧张,现在正成为全国利用外资的一个瓶颈问题,这一点山东也不例外。记者从省外经贸厅了解到,宏观调控下的土地供应紧张问题,已使我省多个已签约的项目不能实施,在谈的项目不能签约。据烟台不完全统计,该市因土地指标而受阻的在谈、在建项目150多个,总投资近30亿美元,急需土地约3万亩。同处半岛制造业基地的青岛,土地也成为制约利用外资的最大瓶颈,缺口也为3万多亩。
省外经贸厅开发区处处长靳中伟说,烟台开发区“挑”商“选”资,折射出一个重要的观念嬗变,就是从一味看重项目投资规模,到更加看重项目的质量和效益。烟台开发区的投资环境各项指标都领先于其它国家级开发区,对于这样的“黄金宝地”,通过设置“高门槛”来培育产业集群带,既是发展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需要。
事实上,“高门槛”挡不住“高个子”和“大块头”。今年上半年,烟台开发区新引进千万美元项目16个,其中2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0个,合同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突破3亿美元和1亿美元,世界500强中的日本三井物产、韩国TEC等纷纷在此落户。
责任编辑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