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人,却要管理5.3亿多用户、200家省级电信企业、2000多家市级电信企业和5000多家县级企业的上百种电信业务和数千家虚拟电信运营业务,这都给监管带来了难度
8月3日下午,一场突来的暴雨让炎热的济南凉爽了许多。在趵突泉茶社一个幽静的角落,山东省某电信运营商的一位负责人笑着对《财经时
报》说:“信产部高官三令五申‘互联互通的高压线已经通电不得触碰’,山东被点名批评,但谁也不好对监管部门评头论足。”
“高压线”是电信业界对“互联互通”司法解释的形象比喻,2005年1月11日正式实施的《司法解释》中明确规定,无论是砍电缆等“硬破坏”,还是修改数据、制造网间不畅等“软破坏”,都是“高压线”的范围,触碰不得。
《财经时报》了解到,在6月21日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的一个例会上,山东省通信公司(山东网通)因屡屡在互联互通问题上人为制造障碍而受到点名批评,该公司一位副总经理还在京接受了问询。
另据内部人士透露,此前,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和中国铁通通信集团公司曾分别向信息产业部告状,指责山东省通信管理局,由于阻止山东省通信公司从2005年3月至6月初持续制造互联互通障碍不力,影响中国电信山东省公司和中国铁通山东公司的业务发展,已构成“行政不作为”。
《财经时报》试图就此采访包括山东电信、山东铁通在内的几家电信运营商,各家公司都选择了沉默。
由来已久
破坏互联互通的问题在山东由来已久,可以称得上是一场不流血的战争,甚至曾经发生过流血冲突。"
2004年的夏天,山东移动、山东联通员工屡屡被打伤住院,直至惊动了公安、法院,进入了司法程序。而且这件事情到现在没有得到当地监管部门的明确说法。
山东作为经济发达省份,6个电信运营商对这一电信消费市场都极为重视。
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中国卫通等运营商都各自将山东分公司列入作为公司收入利润来源的第一方阵,中国电信则将山东作为在北方电信市场与中国网通竞争的桥头堡之一。
在价格战等一系列正常或非正常的手段难以奏效的时候,强势的运营商就使出了“杀手锏”——让对手的电话打不通,最严重的时候,那些弱势的运营商根本没法做业务。
“业务下滑得非常厉害。”几乎所有的非主流运营商都认为这是互联互通不畅的最直接后果之一。
山东卫通总经理郝军义愤填膺地对《财经时报》表示,有些电信公司在进行业务拓展的时候,甚至对用户说卫通是黑公司,电话打不通。而在一些地市卫通遇到的互联互通障碍,让这位从1996年就开始从事互联互通工作的老总如坐针毡。
手段隐蔽
电话不通,最终的受害者是消费者。山东省某运营商提供的一份客户服务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从去年下半年互联互通问题恶化开始,用户投诉直线上升,其中40%以上是因为互联互通不畅引起的IP长途卡投诉。
信息产业部有关官员曾向媒体介绍,阻碍互联互通的情况已经从几年前的直接挥大刀砍电缆、互联中继不足、整个省不通IP卡等现象,转化为落地拦截、掉线、噪音等较为隐蔽的技术手段,甚至近期出现了主导运营商不再对一个局向或者一个号段全部进行干扰拦截的方式,而是针对个别用户特别是高端用户直接进行拦截干扰,手段更为有效而隐蔽。因此不论是通管局还是受害的运营商,都很难通过技术手段找到直接的证据,作为媒体和消费者要进行监督更存在一定的难度。
“为了做好政府的监督和服务职能,我的手机都是24小时开机的。运营商的领导之间其实都非常熟悉,通过这种关系也可以迅速解决一些问题。”山东省通信管理局网络管理处处长孙信波说。
孙信波同时承认,以通管局的人员配备要管好整个山东省的互联互通,确实有些力不从心。目前山东省通管局只在青岛有派出机构,而通管局平时只能接触到运营商的省分公司级别,但运营商的经营主体却是在地市一级,再好的流程也有些鞭长莫及。
不久前在信产部的会议上,信产部副部长奚国华强调,“高压线已经通电,切勿有人以身试法”。但就是在这样的紧要关头,还有部分运营商保障网间畅通不利,甚至人为制造互联互通障碍,以身试法触碰“高压线”,实可谓胆大妄为。
孙信波说:“以现行的监管体制和资源配置要落实好这些法律条文并非易事,而这样的情况绝非山东所独有。”公开的资料显示,全国电信管制机构人数甚少,加上国家信息产业部的管理机构,仅有600多人,却要管理13亿人口、5.3亿多用户的通信问题、200家省级电信企业、2000多家市级电信企业和5000多家县级企业的上百种电信业务和数千家虚拟电信运营业务。“这无疑是需要高度智慧的管理艺术。”一位业内人士调侃道。 □
本报记者 郑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