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位于胶南市临港工业区的青岛东海药业有限公司最近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生物新药:阿泰宁、生态宝宝舒、酪立宁、爽舒康。这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占领了该领域研究的国际制高点。这家企业在落户胶南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所承担的四项国家863计划中有两项成果已经实现了产业化
。对这一经典招商案例,青岛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门进行过研究,把以东海药业为典型的“爆发式”成功称之为“胶南现象”。 东海药业在胶南的成功,让人称羡的同时,也给人以深深的思索和启迪。
其一,要有敢冒风险的勇气。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机会与风险共存;要干事创业,要改革创新,就必然会有风险伴随。东海药业经过数年卧薪尝胆,在微生态领域取得了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研成果,但在他们寻找孵化基地的时候,却是四处碰壁。两年前,当东海药业“掌门人”崔云龙来到胶南谋求发展的时候,除了他的“海归”硕士、海外专家身份外,就是怀里揣着的六项国家专利、九个国家新药证书和四个保健品生产文号。面对这样一个带有很大风险的项目,胶南的决策者在充分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只要物有所值,就要全力扶持”的共识。不仅从黄金地段拿出200亩土地,而且以药号抵押的方式,为其解决了2000万元的启动资金,让其兴建厂房和研发中心。胶南市把别人拒之门外的项目培育发展成高科技产业龙头的实践说明,立志创业,必须敢闯敢干,有胆有识。只要判断有据,看准了,就应敢于实践,敢冒风险。当然,“敢为”不是盲目冲动、任意妄为,不能凭感觉冲动冒进,而是必须建立在对主客观条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在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与开拓进取相结合的基础上。
其二,要有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高新技术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动力。而要抢占科技制高点,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需要适宜科技创新与发展的环境,打造科技硅谷,形成科技项目竞相涌入的洼地。这两年,胶南市把高新技术作为经济发展的“三大亮点”之一,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将科技进步纳入全市经济工作考核体系,把科技投入作为公共战略性投资来看待,市政府建立了科技三项经费投入逐年增长机制,还拿出1000万元设立了科技发展基金。这些激励性机制搭建起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有23个项目列入国家科技发展计划,有30个项目列入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明月海藻集团成为国家863项目成果转化基地,东佳集团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引导项目。
其三,要有聚才的方法。从东海药业在胶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可以看出,引进一个人才,兴办一个企业,可以培植一个产业,打造一个基地。正是崔云龙及其团队的落户,青岛市微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国家系列微生态药品示范工程才建在胶南,胶南才成为全国最大的微生态药品生产基地。这一成功案例说明,得人才者得天下。在当前区域经济竞争中,人才本体竞争力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四大因素之一。作为一个县级市,引进并留住人才首先要靠事业,要为各类人才、尤其是层次比较高的人才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要根据每个人才的特长和特点,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出自身的潜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才干。为给人才搭建施展才能的舞台,胶南成立了高级专家协会,聘请了18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为特聘专家;建立了专家智囊团。对每年选拔引进的100多名本科以上人才,分别根据专业及特长,通过挂职锻炼、以干代训等方式推向一线。其次,要靠适当的待遇聚才。不管是引进的人才还是本土人才,只要有贡献,有成绩,都要一视同仁,落实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和生活待遇。胶南市通过设立“英才奖”和“伯乐奖”,建立领导干部与高层次人才结对联系制度,开展评选“荣誉市民”、“优秀外籍人才”等活动,聚集了本科及中级职称以上人才2000多人,其中院士2人,博士25人,硕士79人。
庆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