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名“秀才”昨领“书本费” 我市寒窗基金又出资38万元资助
今年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
早报讯
“有了这笔钱,我就能走进大学校门了!”昨天上午,当17中致明班毕业的季欣(上图)从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工作人员手中接过3000元的资助款时,她高兴地对记者说。昨日,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寒窗基金”资助仪式在市国际新闻中心举行,126名今年考上大学本科、家庭困难的学生收到了总额达38万元的“大红包”,解决了他们上大学的燃眉之急。
妈妈打工供我上学
“爸爸去世后,妈妈的体重就从来没有再超过45公斤,为了供我和弟弟上学,妈妈除包揽了家里所有的农活外,还在外面打零工,给我们姐弟俩筹集学费。”一提起妈妈,季欣的眼圈就红了起来。季欣今年以586分的成绩考上了曲阜师范大学,可是看到录取通知书每年近4000元的学费时,她再也开心不起来了。“虽然妈妈说过砸锅卖铁也要供我念大学,可是我知道,这笔钱对妈妈来说是多么大的负担,我不忍心妈妈再瘦下去了。”季欣的眼泪几乎落了下来。
不过,昨天当季欣收到3000元寒窗基金时,她终于松了一口气。尽管加上住宿费、生活费每年至少要花7000元,但这笔钱至少解决了大部分学费,使季欣能顺利地跨进大学校门。
以后我也要帮别人
代表困难学生在资助仪式上发言的杨梦是青岛9中的毕业生,与季欣一样,她今年也考入了曲阜师范大学。“我今后的理想就是当一名老师,因为我要向我的老师学习,也去帮助和我一样困难的学生。”杨梦说出自己未来的打算。原来,家庭困难的杨梦在高中时就得到不少老师的帮助,使杨梦顺利完成了高中学业并如愿考上大学。记者了解到,为帮家庭减轻一点负担,杨梦高考结束后不久就到一家餐馆打工,尽管每天工作八九个小时,只有十多元的工资,但杨梦觉得收获很大。“打工的经验对我上大学继续勤工俭学很有帮助。”杨梦说。
外企连续六年伸援手
记者从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了解到,寒窗基金的38万元资助款都是由我市一家外资企业青岛扶桑精制加工有限公司提供的。这家企业连续6年伸出援手,资助我市数百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新生。(记者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