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永乐大典》丧失殆尽
目前已知和能见到的《永乐大典》总数不到原书的4%———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地库里
,收藏有161册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从明成祖朱棣编写《永乐大典》至今,已经有600余年。在漫长的岁月中,《永乐大典》经历各种不幸遭遇。
目前全书仅有不足4%,400册左右的《永乐大典》流散在世界各地。一万多册《永乐大典》是怎么遗失的?谁才是遗失的幕后黑手?
中国国家图书馆共珍藏161册《永乐大典》
中国国家图书馆,每天都有成千上万名读者出入这里。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这里有个颇为神秘的地方。这是一个地下宝库,存放着国家图书馆最为珍贵的馆藏。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紫檀木书柜,一册精美的大书呈现出来,它正是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
提起百科全书,我们并不会感到陌生。1780年,法国大学者狄德罗编纂了举世闻名的35卷本《科学、艺术与手工艺大词典》,这部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部“百科全书”,由此激发了欧洲各国对百科全书的跟进,其中最为成功、最为著名的就是《大英百科全书》。而《永乐大典》是一部古今中外所罕见的大型书,是中国古代最成熟、最杰出的“百科全书”。
普通人的印象中,百科全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那么,《永乐大典》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呢?明成祖朱棣在永乐三年(1403年)开始下令编纂《永乐大典》。高僧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带领3000多文臣接手了这项任务,前后耗时四年。
大典内容包罗万象,保存了大量的我国14世纪以前的文学、艺术、史地、哲学、宗教、和应用科学等方面的丰富资料。《永乐大典》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目前,《永乐大典》散落在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单位和个人手中。
96%的《永乐大典》现在不知下落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我们已知和所有能见到的《永乐大典》仅800余卷,400册左右。800余卷,不到400册,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
《永乐大典》成书时共有22877卷,装成11095册。目前我们已知和能见到的《永乐大典》加起来不到原书的4%,96%的《永乐大典》不知下落!一万多册《永乐大典》是怎么遗失的?谁才是遗失的幕后黑手?
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中华书局原资深编辑张忱石。
上世纪50年代,中华书局开始准备影印出版《永乐大典》,就开始了调查搜集工作。张忱石在接手这件工作后,就开始调查《永乐大典》丢失的秘密。今天,距离《永乐大典》修成已经整整600多年。其间,历史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的更替,张忱石把研究的目光首先投向了明朝。
对于深藏禁宫的《永乐大典》,明朝历代史书中很少提及,即使有记载,也是寥寥几句。但张忱石很清楚,要想了解《永乐大典》遗失的踪迹,就不能放过史书中的每一处记载,哪怕只言片语。明末有位宦官刘若愚,熟悉宫廷内情,写了本书叫《酌中志》,他在书中说到,这个时候就已经没有听说关于《永乐大典》的记载和贮藏地点,《永乐大典》的下落成了一个秘闻。
大典流失的首要环节是朝廷官员
清朝康熙年间的一天,徐乾学、高士奇等官员推开了北京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宬大门,让人意外的是,一直下落不明的《永乐大典》也安静地躺在这里。康熙年间在皇史宬发现《永乐大典》是自明末之后首次重现于世。但据记载,此时《永乐大典》已经发现缺1000多册,对此,前人也一直困惑不解。但张忱石认为,《永乐大典》作为国家收藏的珍贵古籍,藏于深宫,普通平民根本不可能有机会接近,流失的第一个环节,只能是朝廷官员。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6月,《四库全书》修撰官黄寿龄在家坐立不安,因为几天前的一个晚上发生了件棘手的事。他和仆人像往常一样走在回家的路上,当走到米市胡同时,黄寿龄却突然感到腹痛难忍,仆人只好放下包袱,两人匆匆忙忙走向偏僻的角落。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两人再次回到原地时,包袱已经不翼而飞。意外的横祸让黄寿龄天昏地暗,因为他很清楚,包袱里的东西被偷意味着怎样的罪名。作为《四库全书》的修撰官,黄寿龄白天的工作是校阅《永乐大典》,但是这天,他没有像往常一样按时完成任务,只好将6册《永乐大典》用包袱裹好,私自带出宫外。消息很快传到乾隆皇帝那里,乾隆皇帝震怒,命令立即在城内大规模搜捕盗贼。
然而由于官府搜缉很紧,大典是宫内之物,书店和纸铺都不敢收购,偷盗者无法脱手。一个月以后,这6册大典在御河桥边被人拾到。黄寿龄总算可以放下他那颗悬了许久的心,但却受到了罚俸3年的处分。
八国联军入侵后,大火将《大典》吞没
张忱石研究发现,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翰林院衙门时,清点《大典》已不到5000册。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6月,竟只存800册了。短短20年时间,究竟是什么导致《永乐大典》流失的如此之快?
据记载,《四库全书》修撰完之后,一些官员视《永乐大典》为多余之物,此后《永乐大典》被束之高阁,一些官员也开始趁机偷窃。可是每本《永乐大典》相当于现在普通书籍的两倍大小,那么,这些“偷书官”又是用什么方法将《永乐大典》偷出去的?
据清人缪荃孙记载:翰林院的一些官员偷书伎俩极为巧妙。他们一般选择在冬天进行偷窃,官员早上进翰林院时随带棉袍一件,不穿在身上,打成包袱形状如两本《永乐大典》大小。当夜晚降临的时候,一些官员便开始实施他们偷书的计划,他们将两本《大典》包入包袱里,却把原本包在包袱里的棉袍穿在身上。看守人员见到早上曾带包袱而来,晚上带包袱而去,也就不起疑心了。据记载,光绪年间一位翰林侍读文廷式,一人就盗走100多本《永乐大典》。文廷式死后,这些书又被其后人出售,卖给洋人或者古董商。
就这样,《永乐大典》就被大量流失出去。目前,《永乐大典》散落在日本、英国、美国等几个国家。是什么原因将这些《永乐大典》流散到异域远邦呢?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翰林院坐落在东郊民巷,已被沦为战场。那些价值连城、有些甚至从未在皇宫外面世的古版书籍正在被大火一点一点吞没。侵略者对《永乐大典》肆意抢掠,甚至代替砖块,构筑工事。这场灾难过后,《永乐大典》丧失殆尽,仅存的数百册也散落世界各地。
责任编辑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