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调查 “……某某小学阳光灿烂,走近一看破破烂烂,十个老师九个笨蛋,期中考试人人偷看,期末考试个个鸭蛋,校长一看满头大汗……”。福州林女士在翻阅儿子暑假作业本时看到这首正在流行的“灰色童谣”,惊慌失措。
从事教育工作近40年的
中学退休校长郭廷河告诉记者,“灰色童谣”在中小学校暗地流行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之所以“树欲静而风不止”,说明当前教育中存在诸多困扰。 “灰五类”传播渠道有三
退休已经5年的郭廷河一直在关注校园的“灰色童谣”。近两年来,他共收集了180多条,分五大类型,戏称“灰五类”。
第一类是表达学生对学校和教师的不满;第二类是表达对家庭教育管束的厌烦;第三类是当作同学间互相调侃或打口水仗用,比如,“我和某某去偷瓜,我偷两个他偷仨,我快跑路他被抓,我在家里吃西瓜,他在乖乖写检查”;第四是表现情爱与性方面的朦胧意识;第五类则是在某种程度上表现暴力倾向。
据记者了解,在福建中小学校,有近90%的学生都听过“灰色童谣”,而对此,学校和家长常常是茫然无知。记者调查发现,“灰五类”传播渠道主要有三个:从社会流传到学生群体;通过手机短信或互联网络等方式传播;而最主要的来源则是学生自己的“创作”。
记者了解到,未成年人的好奇心理与健康新童谣的缺位是造成“灰色童谣”盛行的直接原因。近几年,一些传统的童谣、儿歌由于缺乏整理渐渐流失或者跟不上需要逐渐被淘汰,尽管新编童谣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校被列为推荐读物,但有的童谣内容、语言成人化,没能很好地反映儿童心声;有的缺乏生活气息,缺乏口语的朗朗上口、通俗易记的特点。
德育缺乏是问题本源
“灰色童谣”的暗流从根本上反映出的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导严重缺乏。前不久,福建省教育部门在全省各县(市)区万名中小学生中进行调查,突出反映了当前中小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和法制等几个方面的特点,即:道德功利性日趋明显,道德困惑与冲突加剧,道德认知与行为有所脱节。
调查表明,目前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意识较强。82.78%的未成年人以“作为中国人而自
豪”,而且有较强的保卫国家意识。调查还表明,未成年人的人生价值取向积极,但倾向实惠。对“有钱就能办到一切”的观点认为“有一定道理”的占49.22%,甚至还有5.18%“完全同意”,13.27%认为“拥有
金钱的多少,是一个人成功的唯一标志”。怪不得,“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富爸爸”这样的消极童谣,在未成年人口中朗朗上口。
当前,在不少地方的学校,德育已成为身处困境的花瓶,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乘虚而入。社会因素影响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越来越大,记者就“你认为在生活中影响最大的因素”这一问题,询问100名初一学生,结果显示,社会因素在第一位竟然占到50%。家长普遍对社会违法网吧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表示愤慨。家长们呼吁政府和有关部门彻底整治违法网吧:“推翻三座大山有办法,怎么败在网吧手下?”
落实德育首位方为解困之道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有关专家一致指出,教育部门和学校需要进一步理解德育首位的涵义,研究如何落实校长负责制在德育领导中的主导地位,落实全体教职员工参与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和考核要求,使德育首位在认识和实际上真正到位。新华社记者来建强(据新华社福州8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