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27日,市教育局正式宣布,延续多年的普通高中分批次录取,今年改为志愿优先。因此,今年有656名考生由传统意义上的一批次学校,即2中、58中、9中,直落至传统意义上的三批次学校。虽然这一数字仅占5.8%,但由此引发的震荡不会在短期内平息———“均衡生源”这颗棋子的“后效应”&nbs
p; 今夏中考前后,一股难以名状的焦虑缠绕着岛城一批学生、家长、老师,而上周部分普通高中的报到情景无疑延伸了这种焦虑。 提前报到的主要是今年普通高中二批次学校,也是最后一个录取批次的几所学校。没有太多的意外,一部分学生选择了放弃。2005年4月27日,市教育局正式宣布,延续多年的普通高中分批次录取,今年改为志愿优先。结果,参与招生的15所公办普通高中,有8所一志愿满额,录取批次随之由3个批次缩为2个批次。改革的焦灼点不是让岛城现有的普通高中压缩为两个梯队,而是由此产生的落差。有656名考生由传统意义上的一批次学校,即2中、58中、9中,直落至传统意义上的三批次院校。虽然这一数字仅占5.8%,但是由此引发的震荡却远远高于这一比例。
656个落差
说起今年中考,在某医院工作的李女士连连摇头。她的儿子今年中考成绩是568分,距一志愿青岛58中计划内录取线仅有3分之遥,可是他落榜了。于是,她们一家人没有丝毫分歧地舍弃了被调剂的普通高中,选择了去郊市区普通高中借读。在这次中考录取中,李女士家的境遇并非个例。
在今年第二批次普通高中录取行列中,除了特色班,青岛3中、11中、25中、66中4所普通高中的招生计划为3095人。由于学生报到日期不尽相同,来自市教育局的统计,目前约有400名学生如李女士儿子这样选择了放弃,占这4所普通高中招生总数的八分之一左右。流失的学生多是一批次普通高中的落榜学生,超过了656人群体的半数。
656人是改革的落差。以去年中考录取为例,当时一批次3所普通高中的平均计划内录取线为548.8分,而二批次5所普通高中则为517.4分,其间相差31.4分。去除二志愿录取提高10分的条件,相当数量的一批次学校落榜学生会顺利进入当时的二批次学校。
而依据市教育局今年的新政,“凡达到市教育局划定的普通高中录取资格线的第一志愿人数超过或等于其招生计划时,均一次性录取满(含差额录取、择校生录取),不再录取第二志愿学生;凡第一志愿中达到公办普通高中资格线人数少于其招生计划的学校,则先录取第一志愿达线考生,然后依次录取外校落榜的第二志愿、第三志愿达线考生;招生计划仍有余额的,将从‘服从分配’的考生中录取”。今年岛城一批次学校中计划内最低录取线也在553分,而公办普通高中的准入门槛为500分,超过半百的落差让学生、家长如何承受?
而选择郊市区普通高中借读,也并非晴空万里。不同的生活环境、校园文化,以及远走他乡的沉重,对于普通学生而言,大多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调适期。另一方面,沉重的借读费增加了家庭的经济压力。目前各郊市区普通高中的借读费3年都在3万元左右,加上食宿费,往返交通费等,完成高中阶段学业不会低于4万元。
录取制度改革还影响着众多非初三年级的学生和家长。韩女士的女儿开学就要上初三了,据班主任分析,女儿的学习成绩是3所顶尖高中的边缘生。是让女儿冲击传统意义上的一批次学校,还是甘于去二批次学校,“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韩女士在距中考尚有一年时已开始加入焦虑的行列。
手心里的宝
对于今年二批次普通高中而言,这656个高分学生真是“手心里的宝”。
的确,始终处于录取链条下游的二批次普通高中,生源始终停留在较低层面。可是,这一持续多年的惯例今年被打破了。据青岛66中校长张玉慧介绍,572名招生计划中,570分以上的考生有5人,550分以上的有37人,达到一批次计划内录取线的有111人,差不多要占到招生总数的五分之一。
于是,这些学校在前段时间秣马厉兵的基础上,开始新一轮的加强。为了迎接这批“新”生,66中特意制定高一新生入学前的实施意见,从7月23日至8月29日,有17条细节详置其中。
机遇总与挑战并存。生源的改善虽然为今年二批次普通高中带来发展的契机,但也使他们面临很多考验。一方面,学校要面对部分高分学生流失对学校的“军心动摇”,以及由此对教育教学产生的负面影响。据目前粗略估计,今年二批次高中学校中流失学生最多的差不多有四分之一强。这对于没有走的学生、家长以及老师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另一方面,优质生源也给学校带来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压力。如果说原先的教学状态可以用生源质量来搪塞,那么如今注入的优质生源则让他们在3年后的高考没有理由说不行。但是,学生间差异的拉大,应对高考经验的缺乏都为这些学校教学管理带来新的课题。一位即将接手新高一的老师坦言自己很是紧张,在这些好学生面前她有时真觉得有些无所适从,她很高兴,也很担心教不好。
传统意义上二批次学校的生源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今年录取制度改革尽管使他们招到了一些超过2中、9中、58中录取线的高分考生,但以往这3所学校的调剂生源却没有了。“金字塔”尖下的中上层生源出现空当,而“基座”位置的生源却在增加。生源差距的拉大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亦是一个挑战。
对于2中、9中、58中而言,改革分流了一部分优秀生源。面对兄弟学校的凌厉“攻势”和优质生源的补充,他们无疑也不能平静。
寻觅平衡点
面对变化带来的繁杂的焦虑,如何评估这次高中录取制度?
市教育局副局长韩曙黎认为改革基本达到预期目的,有3点论据可以支持这一论断。一是今年中考考生一志愿命中率高达73%,比持续多年的50%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来自市教育局的官方统计,今年市区普通高中计划招生9415人,完成招生计划99%,其中一志愿一批次学校就有4733人,占招生计划总量的50.27%。二是改革使普通高中招生日趋多元化,民办学校、公办学校齐头并进。三是大多学校生源状况改善。韩曙黎认为,高中录取制度改革虽然使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受到影响,但是保护了大多学生的利益,从这一角度来讲改革是成功的,并且将要坚持下去。
此次高中录取制度改革形成的最引人关注的“后效应”莫过于高分段学生的外出借读。虽然目前我省学籍管理规定强调在中考所在地保留学籍,并且省教育厅规定跨地市招生的普通高中只有山东省实验中学等3所,但是,市教育局对外出借读的学生不会予以追查,尊重考生、家长的选择。
有人为借读的高中生算了一笔经济账,以每名学生3万元计算,300名学生就会接近千万元。每年岛城市民从腰包里掏出的借读费就有千万之多,可谓难以承受之痛。这个庞大的数字,袒露出市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极度渴望。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主管部门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而现阶段的每一项改革措施都必将是对这个目标的接近。今年高中录取制度改革的初衷是让更多的学生享受更优质的教育。此前,市教育局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方面做了不少尝试。在学校仪器设备的投入上适当向薄弱学校倾斜,在师资均衡方面从待遇、用人机制、职称评审上吸引优秀人才向偏远学校、相对薄弱学校流动,并且还启动了教育人才共享计划,通过学校间互派骨干教师,定期联合举办教育教学研讨会,集体备课,推动学校间教育教学合作……但这些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而言,难以“解渴”。
于是,市教育局今年挪动了均衡生源这一从未动过的棋子,力求找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与家长需求间的平衡点。
上周来青讲座的著名经济学家、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在谈到他所推行的教育改革时坚定地指出,没有改革,学校只有死掉,但是改革必须具备三方面条件,实力、正确方向和激情。无论通过哪一条路径,改革的牺牲面应该越来越小,焦虑应该越来越小。本报记者刘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