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蜂子治棉虫了,快来学学啊!” 日前,随着山东省即墨市段泊岚镇东章嘉埠村党支部书记周凯世的一声吆喝,从四邻八疃赶来的群众“忽啦”一下围了过来,紧跟着专程从济南赶来的省农科院植保所所长、生物学博士于毅走进村边的一块秋玉米地里,大家顶着灼人的烈日,瞪大了
眼睛,把于毅博士围在中间,竖起耳朵仔细听着人工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技术规程,生怕漏了半句话。 放赤眼蜂治玉米螟,用生物天敌“收拾”害虫,在青岛地区还是第一次。笔者满怀着好奇,挤在人群中间听于博士讲解。“大家看,这就是赤眼蜂的卵。”于博士拿出一个绿网包,里面盛满了一小包一小包的如米粒般大小的白圆球,他拿出一小包来演示说,“这一小包就是3000头赤眼蜂,用针把它别在玉米叶的背面,防风防雨又防高温。两三天以后,赤眼蜂就孵化出来了,它会找到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等害虫的卵,把自己的卵产在害虫的卵里面,利用害虫卵的营养孵化后代。这样,害虫还在卵的阶段就被‘吃’掉了。一般一亩地放四次赤眼蜂就够了,第一次只需要放一包,等到了玉米螟盛期,就放三包……” “哦,原来这样啊!”围观的群众露出了会心的笑容,大家纷纷领取”赤眼蜂卵包”,分头别蜂袋去了。东章嘉埠村农民周方雷蹲在没膝的玉米地里,一边别蜂袋一边高兴地说:“这下害虫有了克星,再也不用打药了!”64岁的西瓦村老汉孙玉胜更是乐开了花,“我种了一辈子地,头一次放蜂子(赤眼蜂)治棉虫(玉米螟),跟猫逮老鼠似的,真有意思!” 以前,农民都用农药打害虫,今年为什么要采用生物技术呢?该市农业局局长胡思荣告诉笔者:“用农药防治玉米螟,每亩地大约需要10元钱,而用赤眼蜂每亩地只需要8块钱,并且省工省力、安全无毒,提高了玉米品质,减少了化学药品对环境的污染。慢慢的,赤眼蜂逐渐繁殖多了,害虫自然就会得到控制,还能维护生态平衡呢。今年,我们即墨下大力气搞‘吨粮田’建设,所以这次先在粮食高产区内选择了2000亩秋玉米做试验,明年打算大面积推广开,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杨明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