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曹刚川在《解放军报》发表文章指出,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里程碑,全文如下:
伟大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里程碑。六年局部抗战,八年全面抗战,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彻底打败了日本侵
略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惊天动地的伟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伟大历史作用。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缅怀这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以民族统一战线为旗帜的全民族抗战。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由局部侵华战争扩大到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推动和全国爱国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国共两党本着“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精神,摒弃前嫌,一致对敌,实现第二次合作,进而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战胜日本侵略者凝聚起了强大的力量。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光辉旗帜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民族大义,推动全面抗战路线的贯彻。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主要在日军进攻的正面作战。1937年8月,日军占领平津后,沿平绥、平汉、津浦路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起全面进攻。八路军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取得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精神。国民党军队在淞沪、忻口、徐州及武汉等会战中顽强抗敌,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重大胜利。八路军、新四军分别挺进华北、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开辟广阔的敌后战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1938年10月武汉和广州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军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调整侵华策略,将主要力量用于进攻八路军和新四军,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国民党由积极抗战转为消极抗战,敌后战场逐步成为全国抗日的主战场。1940年8月,为了粉碎敌人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囚笼”政策,遏制对日妥协的暗流,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虏日伪军1.8万余人,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鼓舞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斗志。在此阶段,敌后战场抗击了大部分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1944年,各抗日根据地军民普遍展开局部反攻。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势如破竹,日本法西斯在太平洋和中国战场面临最后崩溃的局面。中国敌后战场军民由局部反攻迅速发展为全面反攻,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也发起反攻作战,给予日寇最后打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创造了半殖民地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成为中华民族抵御侵略战争史上的不朽篇章。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光辉旗帜下,中华儿女,不分民族、宗教,不分海内海外,不分男女老幼,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演出了一幕威武雄壮的全民族抗战的活剧。解放区广泛动员人力、物力、畜力支援前线,大批青年踊跃参军,仅陕甘宁边区参军人数就达3万余人。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解放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实现根据地的经济基本自给,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国统区人民群众把抗日救亡运动和爱国民主运动结合起来,以服兵役、力役、劳军、献金、纳粮等方式,支援前方抗战。爱国知识分子或以笔为枪,在思想文化战线开展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或投笔从戎,奔赴血与火的战场。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组织起来,创作出大批抗战文艺作品,激励军民的抗日热情和斗志。爱国实业家抱定“决不以厂资敌”的决心,克服重重困难,将工厂迁往内地,为发展大后方经济、积聚抗战经济实力作出了重要贡献。海外华侨纷纷组织救亡团体,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热潮。在“七七”事变当天,美国纽约华侨就成立了“纽约华侨救济总委员会”。在南洋,陈嘉庚等爱国华侨领袖创建救国救乡联合组织。广大华侨为国倾心尽力,慷慨解囊,1939年汇款、捐款折合国币就达13亿元,而当年全国战费为18亿元国币。
大批海外赤子不远万里归国,奔赴战火纷飞的前线,仅回国参战的粤籍华侨就有4万多人。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的台湾同胞,不仅在岛内开展了艰苦、悲壮的抗日斗争,在八年抗战期间还有约5万人渡海翻山,冲破封锁,回到祖国大陆投身抗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侵华日军128万人向中国投降。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武装抗日的爱国主义主张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并依靠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自己的模范行动,指引广大军民英勇抗战,支撑起全民族长期抗战胜利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和坚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九一八”事变后第三天,中共中央即发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宣言。1933年1月,中共中央再次发表宣言,提出愿意在立即停止进攻苏区红军、给予民众民主权利和武装工农三个条件下,同任何国民党部队订立共同抗日的协定。1935年8月,中共中央又发表《八一宣言》,明确表示共产党和红军愿意与中国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救国事业的各党派、各团体,包括国民党在内的一切地方军政机关进行谈判,共同筹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明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将“抗日反蒋”改为“逼蒋抗日”。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中共中央以国家命运、民族利益为重,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条件。以此为契机,我党积极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至1937年9月下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自建立之日起,日本帝国主义、国际绥靖主义和国内投降主义竭力进行离间与破坏,严重威胁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和巩固。悲观失望、妥协动摇的情绪在统一战线内部时有上升,少数顽固派置民族大义于不顾,同室操戈,不断制造亲者痛、仇者快的反共摩擦。对此,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民族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政治口号,实行政治上取攻势、军事上取守势的策略,妥善处理“皖南事变”等事件,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急风暴雨的冲击下能够坚持和巩固。
中国共产党提出并践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从分析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的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出发,系统提出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以及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成为指导全国抗战的伟大纲领和行动指南。1937年7月23日,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中,提出实行全国总动员,全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进行全面抗战的八大纲领。同年8月,在陕北洛川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提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早在1936年7月同斯诺的谈话中,毛泽东就提出了以持久战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思想。全面抗战爆发后,为加强对日作战指导,中共中央及时提出《全国抗战之战略计划及作战原则案》。1938年毛泽东《论持久战》发表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思想得到了广泛认同,对正面和敌后抗战都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毛泽东结合抗日战争的特点,首次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他在《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文中全面阐述了游击战的地位、作用、基本原则及发展趋势等问题,形成了系统的游击战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于统一和提高我党我军对游击战争的认识,促进抗日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敌后战场和坚持敌后抗战。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游击队和东北抗日联军深入敌后,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日军占领上海、太原后,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基本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上升到主要地位,八路军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广泛开展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京沪杭地区沦陷后,新四军挺进华中敌后,出现了“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的局面。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在巩固华北和发展华中敌后根据地的基础上,又在广东东江、珠江地区和海南岛开辟了华南敌后抗日战场。东北抗日联军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形成东北敌后战场,打击和牵制日本关东军,对关内抗战起到了战略配合作用。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华北、华中及华南等19个省区建立了抗日根据地,面积达100余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2亿。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发展到近132万人,民兵发展到260余万人。敌后抗日军民共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军52.7万人、伪军118.7万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敌后战场的开辟,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人民抗战力量的不断发展,形成了独当一面的战略格局,这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全面、彻底胜利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