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克诚 唐代道士杜光庭所撰《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是一部宗教地理学著作,其中道教“七十二福地”之释,一为“山桑山”。这“山桑山”,作者言“在莱州崂山莱山,仙公会真处”。唐代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莱州,即墨县”条目下载:“大劳山,小劳山,在县东南三十八
里。晏谟《齐记》曰:‘太白自言高,不如东海劳’。昔郑康成领徒于此。”又宋代《太平寰宇记》亦记:“秦始皇登劳盛山以望蓬莱”,学者以为这“崂山莱山”即秦汉史籍所云的“劳盛山”,即劳(崂)山。崂山为道教的“七十二福地”之一。 崂山自古就有“海上仙山”、“神仙窟宅”之美誉。先秦前就传言有神仙异人寄踪此地,而崂山真正以仙异声闻天下则在宋元后。慕仙能神技来崂山求道者甚众。关于崂山修道者神异仙术的传说尤多,山林丛莽,墟落坊间,好之者言播怀羡。其间为弄墨文人信手著录篇目,翻阅典籍常可遇之。如以“崂山道士”为文题者有三。
一为清初蒲松龄《聊斋志异》中之《劳山道士》篇:为王七学道崂山所见,师傅与人饮酒,日暮昏暗,师傅剪纸贴壁上化月,“光鉴毫芒”。抛筷月中,美人冉冉出,“纤腰秀项”,翩然舞,清越歌。师傅等又移席月中,众人仰视,须眉可见。月淡隐后,举烛,唯见师傅独饮。王七不耐清苦,乞归求传道术,师傅传以穿墙术,回家试之无验。
一为蒲松龄同乡、相识王士的《池北偶谈》中之《崂山道士》:高密张生读书崂山道观中,一日买二牛,苦于无人送回山外百余里家中,观中一“形貌丑怪”、砍柴的老道士言愿送归,话语间,牛不见。张生归家,家人称牛为一道人送回。张生算计时日,为二人说话时。张生讲《易经》,道人摇首。生拜道人为师,得《易》学精髓,名擅一方。一日薄暮,雷雨中,天神数百人绕道人房做礼拜状,翌日,道人杳迹。
此二则,人皆熟知,述之从略。还有一则在民国四年版姜泣群选辑的《虞初广志》中,题为《劳山道人》,作者王,《虞》书取材明清,著者应为明清人。故事大意是:一盲童闻劳山多异人,前往求师。道人疑其意志不坚,童子指天盟誓。道人抛三针于山涧,言童子若能悉数觅到,则目盲可明。童子“无间寒暑”每日只在山中摸针,“手足重茧,肌肤皴裂,不以为苦。”终于数年后摸得一针,道人劝勉不要懈力。年余,又摸得一针,数日后,第三针亦觅到。童子狂喜,“双目豁然顿开”。童子称谢师傅异术,道人辞曰:“志一则神凝,神凝则精气足。而慧光内结,双目自可复明。”
这则故事实则是崂山北麓鹤山“摸钱涧”传说的变讹版。民间传说,目盲者为徐复阳,师为道人李灵仙,不过抛洒的不是针,而是铜钱,数目为十二。徐复阳三年辛苦摸回,目开见物。据说徐复阳后遇张三丰得真传,创立了崂山道教的“鹤山派”。今鹤山“摸钱涧”旁,游人络绎。
众多瑰奇的崂山道士神仙方术的传说,无疑使这座风姿绰约的海上仙山增添了如许缥缈空灵的出世梦幻,更让于山中的游者多了份期遇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