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前面停着一辆火星车,中间呢,是一座圆形的住宅,上窄下宽,就像一个被削掉尖顶的圆锥。这栋住宅,可供6个人居住。他们可以通过4个大窗户,眺望周围的景色。这是名为“现在探索火星”的网页上介绍的一幅火星景象。 |
   晚报讯 据深圳商报报道,火星荧荧如火,亮度常变,令人迷惑,所以中国古代称火星为“荧惑”。而在西方古罗马的神话中,它被想像为身披盔甲、浑身是血的战神“马尔斯”(Mars)。当科学家宣布火星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人类居住的星球时,地球的人们对这颗神秘的星球充满了幻想。    虽然人类至今还没有自己到过火星,只派出过登陆器成功地登上了这颗红色星球,但是,人类的幻想却是无止境的。现在,就有不少幻想家,甚至美国宇航局都已经在做居住火星的准备了。
   火星环境接近地球
   火星之所以这么神秘,这么令人神往,在于它是目前科学家勘探到的环境最接近地球的星球。如果要寻找另外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很多人自然而然会想到火星。
   火星比地球小一些,有稀薄的大气,95%是二氧化碳,还有3%的氮,大气密度约为地球大气的1%。火星每24.63小时自转一圈,并在一条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周期为687天,因而与地球一样,有四季分明的气候,冬季最低温度为-125℃,夏季最高22℃,平均气温-63℃。这样的自然状态虽然仍不适合人居住,但与月球相比,可说有天壤之别。虽然目前在火星上还看不到液态水,但迄今探测发现的大量水流痕迹,至少说明火星上曾经有过滔滔大水,而且科学家们也发现火星两极有大量的冰存在。
   火星上的绿黏土和火山灰,有利于植物生长;火星大气中有足够的二氧化碳气体,可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能,使农作物获得比地球上更大的丰收。火星上到处都是氧化铁等氧化物质,可还原出氧气来。火星上有丰富的能源。如风能比地球上要丰富得多;火星上有地热能;还可利用二氧化碳和氢制造甲烷燃料;也可用重氢进行核发电等等。
   12个地球人先上火星
   一些科学家已经草拟出在火星上居住的计划书。美国火星协会计划在未来的20年内,让首批12个人上火星居住,以后再继续扩大人数。美国火星协会的科学家认为,20年内最早一批地球人将实现在火星的天空下共享晚餐的愿望。2025年,第一批12名地球人将可能进驻火星。
   科学家设想的第一个火星居住地是圆柱体的,就像香肠一样。加拿大德文岛建筑师库尔特·米歇尔正在致力创造新的火星居住地———游客可以在一个香肠状的建筑里游览火星,两边分别是温室和车库,有客厅、卧室和餐厅,当然也有灯光和家具。
   上火星耗资4500亿
   事实上,人类登陆火星的巨额经费正是科学家们最头疼的问题,根据美国宇航局的一份报告,从地球前往火星的载人飞行可能将耗资4500亿美元。
   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查尔斯顿著名的投资智囊团“1248协会”负责人理查德·阿兰·布朗教授称,除了政府投资外,人类登陆火星的经费还可以通过出售“火星债券”的方法来募集。譬如可以由一家保险公司向公众出售200亿美元甚至更多经费的“火星债券”,每份“火星债券”价值2万美元,在100年之内,持有火星债券将不会有任何收益。但是,每个债券的持有者将可以获得40平方英里的火星土地所有权等。
   让火星也能供氧气
   一家日本公司已准备在火星上建造人类永久的居所,他们的设想是可由存在火星表面土石下存在的冰取得水分。居所有大型圆顶覆盖,可以保护移民不受致命的紫外线辐射与火星上的沙暴所伤,火星“移民”可以种植农作物。
   日本公司只是想让红色火星变绿的团体之一。这一计划的封闭环境只不过是朝向火星最终目标的一小步,最终这行星将会改变,适合人类生存。目标是让火星也有如地球般供给氧气,人类与动物都可自由呼吸,这过程就是“大地形成”。
   火星上吃什么
   在火星如何呼吸,又吃什么?美国等西方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研究,人数众多的科学家投入这一有趣的探索。
   美国宇航局曾经进行的著名实验中,科学家奈吉尔被关在一个模仿长期飞行环境的室内,目的是要找出将太空人呼出的空气加以循环使用的方法,并希望植物生产足够的氧气,允许太空人在火星表面上生存。
   奈吉尔和植物一起被关起来超过两个周,这个实验取得伟大的成功。结果显示,在长时间的太空任务中可以再造空气。科学家比较马铃薯和小麦,看哪一种比较适合长期的太空生涯。他们现在还找到了新品种———太空麦子,寄予它很高的期望。如果能够证明有用,将来就能运用到火星上。
   马铃薯也有它的优点。科学家认为马铃薯在食用和处理方面都很方便。这些绿色实验只是一长串历程的开始,实验将持续进行。生态学家的梦想是使用人类排泄物来灌溉植物。
   2004年1月,美国发射“机遇号”和“勇气号”火星探测器,分别在火星的两端登陆。通过对火星着陆地点的岩石和土壤的分析,了解火星在过去是否存在潮湿的环境。
   题图这是“机遇”号传回的火星表面高清晰彩色照片,这些裸露的岩石正是“机遇”号亟待探测的岩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