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上午,在四方区的一处狭小的套一居室内,一下子涌进20多位客人。主人小于(化名)是个27岁的小伙子、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奖得主。可是来客为的是另一件事:已经失去工作的小于又患上了肺结核,大家来看他、帮他。 小于自幼失去父亲,母亲也离开了他,由爷爷、奶奶
抚养长大。尽管如此,成年后的小于充满了爱心和奉献精神,乐于帮助他人,深得周围邻居的喜爱。1999年3月,在他二十岁刚出头儿的一天,小于第一次登上了采血车。此后,小于过一段时间就会参加一次无偿献血,成为我市较为稳定的无偿献血者队伍中的一员。到今年初,他已累计献血3000毫升、献血小板210个单位(合计相当于捐献全血19800毫升),曾获2001-2003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但同时,小于的生活并不顺利。毕业后,他曾在一家合资企业工作。几年前,这家企业破产了,他只能靠做一些临时工维持生计。今年5月,他患上了肺结核。在治好病之前,他不能再外出工作了,只有依靠年迈的爷爷供养。这个沉重的打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就在小于陷入困境时,得知消息的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向他伸出了温暖的手臂。他们帮小于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并向四方区红十字会和青岛市红十字申请援助。
“面对这样一个富于爱心、为社会做出奉献的青年,在他需要帮助时,我们不能无动于衷。”四方区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姜佩霞说。
“正是由于众多无偿献血者默默无闻的奉献,我市的无偿献血事业才得以快速发展,无数伤病员重新获得了健康和生命。虽然献血者并不寻求回报,但是对于这些为社会献出了爱的人,我们也要给予关爱。”青岛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于青说。
7月29日上午,青岛市红十字会和四方区红十字会负责人来到小于家中,为他送来了3000元救助金和一台微波炉。小于所在街道和社区的工作人员围坐在小于身边,关切地询问他有何困难。
来自各方的关爱令小于不知所措。他说:我没为社会做过什么,却得到这么多关爱。他会尽快治好病,努力工作去回报社会。专家称,经过半年左右规范化治疗,并充分休息和增强营养,小于的病完全可以康复。本报记者王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