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志愿者马天龙正专心致志的工作。张颖摄
|
虽然也是
一身白衣蓝裤,但他白色的皮肤、金黄的头发、碧蓝的眼睛在忙碌的志愿者当中十分显眼,让人一眼就注意到了他。这个中文名叫马天龙(英文名:Holly)的22岁男青年来自美国芝加哥,是今年奥帆委首批接纳的4名外国志愿者之一。
洋志愿者“主动请缨”
四年多前,出于对中国文学、语言的喜爱,马天龙选择了在家乡圣母大学读中文,三年半后,他来到上海学习、生活了一年有余。算起来,他也是一个老资格的“中国通”了。
后来,小马又在青岛留学。在青岛的几个月里,他始终关注着2008年奥帆赛的进展情况,并积极投身与奥帆赛有关的各项公益活动中。
“选择为奥帆委‘工作’,这可是一次难得的国际交流的机会,毕竟四年才有一次嘛。”在得知青岛奥帆委招收志愿者的消息后,马天龙主动请缨,希望能够为2008年奥帆赛出一份力。因为在他看来,这又是一次对中国文化加深了解和学习的宝贵机会。
志愿老外不只他一个
“其实,热心于青岛奥帆比赛的外国志愿者,并不止我一个。”马天龙透露说,与他一起“加盟”奥帆委充当志愿者的还有另外3位精通汉语的美国“兄弟姊妹”,Tim、Pit和中文名为安顺的小姑娘。虽然他们只是在奥帆委里负责一些翻译和校对的简单“工作”,但这是“将奥运、奥帆的信息传递给全世界”。
“只为这一点,”马天龙特意加重了语气,“就是多么一件令人感到自豪的事!”
2008年期待再来
志愿者们每天工作时间从下午1点半到5点,每个周末还得去帆船营地帮忙,有时候赶上天气闷热,忙起来还真有些吃不消。不过,当看到同事、营员们脸上露出赞许的表情时,Tim就会觉得自己的一切努力都得到了回报。“你头脑里有多少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奉献出你的真心。”说话间,Tim一脸的认真劲儿。
“直到现在,我的爸爸妈妈也不知道我在中国到底从事什么样的志愿服务,只知道这件工作很重要。”一旁,马天龙孩子气地冲着记者眨眨眼,美滋滋地说:“等我回家后,把我翻译的这些有关奥帆赛的材料给他们看时,他们一定很惊喜,一定会说‘oh,oh,mygod’,不过,现在,你们可一定要替我保密啊!”
两个多月后,在青岛完成学业的马天龙将返回家乡,这意味着他的志愿服务也随之结束。当记者问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是否还愿意回来当志愿者时,马天龙立刻睁大眼睛,一个劲儿点头,“当然,当然,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来,一定。”记者张颖实习生秦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