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区 | 聊天 | 邮箱 | 建站 | 房产 | 影视 | 求职 | 游戏 | 教育 | 短信 | 直播 | 广告
首页 > 青岛新闻网 > 青岛文体新闻 > 体坛纵横 > 正文  
《球报》下周一正式停刊 完成使命走完17年岁月
青岛新闻网  2005-07-29 13:33:13 竞报
 

  本报讯 已经有17年历史的专业体育报纸《球报》将在下周一正式停刊。昨天下午,从辽宁方面传来消息,《辽宁日报》旗下的《球报》将在8月1日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球报》创刊于1995年,在1997年十强赛和2002年日韩世界杯期间达到鼎盛时期。在北方,尤其是辽沈大地拥有众多读者,是中国北方比较有影响力
的一份体育报纸。

  张锦桥:10年只留下一些记忆的碎片

  从《球报》的一名普通记者到副总编,到《辽沈晚报》体育部主任,再到《辽宁日报》头版编辑,张锦桥忘不掉的还是自己在《球报》供职10年的那段青春岁月。心理上,他已经很难接受在其他地方做体育报道了。“离开《球报》后,发现自己真正成熟起来。”张锦桥说,“这份报纸已经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哪怕现在看来,仅只是一些记忆碎片。”

  1992年,刚刚23岁的张锦桥来到《球报》时,这份报纸才创刊4年,名字叫《美报·球刊》,1993年1月2日更名为《球报》后,由4开4版变为对开4版,逢周一出报,定价4角。“当时辽宁的下岗工人少,又赶上辽宁队的10连冠,这是《球报》的第一个高峰期,但辽宁队随后于1995年降组,带来了报纸的第一个低潮。”张锦桥回忆道。

  1997年1月1日,辽宁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体育新闻中心,《球报》也更换了总编辑。新上任的吉明刚是1962年生人,当时很年轻,大刀阔斧地对报纸改革,四处网罗人才,以1997年十强赛为契机,仅大连一个市的发行量,就从4000飙到7万份,总发行量稳定在40万份。也正是这次比赛,奠定了《球报》“冲烟烈酒”的凛冽文风,很好地迎合了东北人的阅读口味,迎来了品牌最高潮。

  1998年冬,《球报》改为每周两刊,逢周一、周四出报,并扩至24版,同时提价到1元8角一份,成为当时全国最厚而且最贵的体育报纸。两年半后,《球报》迎来自己最后的辉煌,沈阳10强赛期间,最高发行量达到78万份。但2002年3月,在首次打入世界杯决赛圈的中国国家足球队出征韩国前夜,张锦桥离开了《球报》。

  “北方市场萎缩得厉害,经济形势也不乐观,从2002年后,报纸便加速度下滑。”张锦桥说,“那时的《体坛周报》和《足球》报都坚持自己的风格,但我却无法找到《球报》继续存在的理由。”看得出张锦桥对这份报纸很有感情,也十分肯定它的那种“体坛故事报”的风格,强调美文写作,但理性一般,错别字也多,有着鲜明的关东文化特色。

  心理上从未远离这份报纸的张锦桥一直不断地听到有关它的负面消息,“去年就听说《球报》谋划改组和改名,半个月前终于知道了,高层已经决定让这份报纸消失。因为有这样一个过程,所以不会感到多么突然和震惊。”但采访的最后,张锦桥在电话那端的一句“谢谢你让我谈出了这些”,还是让人分明感受到这个夜晚向他袭来的阵阵忧伤。

  《球报》“老兵”:我觉得心情很沉重

  在全国众多体育媒体中,很多精英都曾经在《球报》工作过,谈起老东家的现状,他们都唏嘘不已。

  已经离开体育报道行业3年的《球报》元老张锦桥告诉记者:“《球报》是我事业开始的地方,现在正好是夏天,莘莘学子都从学校毕业了。《球报》就像一所大学,学生离开时都会抱头痛哭,留下了青涩的回忆,但是当回首大学的时光时,每个人心中都是美好的回忆。”

  张锦桥喜欢用“大学”这个词来形容《球报》。他认为《球报》的鼎盛时期就是在1997年足球十强赛以及2001年足球十强赛时,虽然1997年中国队没有出线,但是《球报》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火辣的报道得到了读者的认可;2001年中国队终于出线,《球报》更是乘着这股足球热在读者中影响力飙升。

  “《球报》不仅是一个团队,很多优秀的体育记者都在这里见证过这份报纸的辉煌;虽然这个载体可能不存在了,但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人还会在其他报纸、其他领域奋斗着,这对国内体育报道可能也是一种贡献吧。”张锦桥觉得分离会让人感到辛酸,但是更多的会是美好的回忆。

  现在已经在《京华时报》卓有成绩的足球记者张晓敏,大学毕业后就到了辽宁日报集团,她对《球报》有着很深的感情。“我在《球报》的3年是最鼎盛的时期,是继《体坛周报》、《足球》之后的第三大体育报纸。很遗憾《球报》现在会有这种状况,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张晓敏回忆了当时《球报》一出刊,在报社对面的公共阅报栏前就会围着很多球迷读者,一起议论足球和文章,这个场面在其他城市是很少见到的。现在这样的场面不会再有了,张晓敏感到有些伤感,她说一定要找朋友帮她留几份《球报》最后一期的报纸,当作纪念。

  在《球报》工作了很多年的郝洪军理智分析了原因,“这是市场所趋。《球报》在定位上有了偏差,如果抓住了本地资源,抓住当地球迷的话也能继续走下去;另外,报社高层在发行、办报思路上都不符合市场规律,必然会受到市场影响。”他还讲到辽沈的球迷感到很伤心,他们更容易冲动,甚至会怒气冲天,但是现在资讯如此发达,不会因此而影响球迷获取信息的权利。

  竞争对手:我们也在总结经验

  国内体育专业媒体《足球》报的编委郝清亮认为《球报》不会就此而倒下去,在对市场重新做出判断后,有可能会转型重新回到市场。

  现在媒体竞争非常激烈,单一的品种很难在市场立足,综合类报纸对专业报挤压非常凶。“不仅是《球报》,如果没有特色、没有资金,是很难立足的。”郝清亮分析说,《球报》的遭遇还受了体育市场的影响。整个体育市场目前都处在低谷,而报道的重点足球更是一蹶不振,《球报》自然会受到连累。《足球》与《球报》虽然在定位、风格以及读者群不完全一样,但是为了自己的市场及前途,他们也在总结经验、不断创新。

  《球报》停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体制方面的缺陷。球报作为《辽宁日报》的一个子报,直接沿袭了辽宁日报的管理经营模式。而辽宁日报作为一份党报,在那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随着新生报纸的频繁出现,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是愈演愈烈。特别是南方的许多媒体,转型较早,竞争力较强。改变这种计划经济式的经营模式只是早晚的事,墨守注定是要以失败而告终。

  “对于《球报》停刊,我认为是个悲剧。”《体坛周报》资深记者魏明这样告诉记者。作为体坛周刊资格最深的记者之一,魏明见证了《球报》发展与衰落的全过程。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球报》异军突起,一度为不太景气的中国体育媒体打了一针,对体育媒体起到了积极作用。它那种强有力的竞争姿态,推动了各大报纸主动改善自己,来迎接这种挑战。“虽然《球报》今天倒闭了,但它对中国体育媒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没有理由看轻它!”魏明这样说。

页面功能   】【 小字】【 】【打印】【关闭

图片新闻
 
热点资讯
看韩国女星身着中国古装
暗访温州高价私家男保姆
热舞天使黄伊汶
I服了YOU
· 国际财务管理师--领跑财会职场
· 高中生 大专生 100%十万年薪
· 六个月免费英语课程
· 青岛大学墨尔本学院本科直升
· 利文外语学校暑假班全面招生
· 财富新贵--中智第二期国家营养师
· 冯仑等十大嘉宾出席中国商界领袖峰会
· 五色土-开创民间抵押借贷产业
· 北京交大MBA学历学位班招生
· 专题:央视“梦想中国”携手百年青啤
· 对外经贸大学在职研究生8月12日开学
· 免费职场论坛 做海归时代成功海归
青青岛短信中心
>>点击进入短信频道  
相关链接:
 
下一篇:
 
高畅:缺乏大赛经验还需锻炼 还没想过2008奥运
站内检索
 

版式检索

旧报全文检索

专题汇总

实用信息

 更多

- 青岛二手房网上大集
- 新闻网招聘高级程序员
- 免费铁盒装E-清贝它糖
- 免费洗车卡\百元K歌代金券
- 百盛大减价!2-6折!
- 薇薇新娘集团摄影展览
- 传媒营销论坛在京举办
- 健康减肥,大奖等您拿!
- 2005双百调研招标课题通知
- 2005双百调研课题申报通知
- 推动中小企业级视讯应用
- 违法违规开发网上曝光
- 青岛有奖征集创城主题徽标
- 5000元征集文化街标志物
- 纪念抗战胜利有奖征文
- 建设节约型社会
- 2005青岛市民月
- 2005中国青岛海洋节
- 丁肇中海大演讲直播实录
- 12岁男孩捐献干细胞救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