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开埠初期 “波螺油子”一带属即墨仁化乡辖地,以胶州路、热河路坡顶为分界,西侧是大鲍岛村,北侧是小鲍岛村。那时的“波螺油子”只是一条羊肠小道,下沟上崖,贯穿东西,弯弯曲曲地通向伏龙山顶。现在的苏州路就是当时的沟底。当时,莱芜一路十分僻静,热河路却是当时重点规划的交通要道,道路两旁有不少洋楼,连接着两
条路的就是“波螺油子”。德国人似乎顾不上开发这地方,一直保留着荒草、小路、流水的风貌。
“波螺油子”的建设源于二十年代初,当时青岛的人口已过三十万。苏州路一带与太平路、莱阳路、广西路等同属富人区。一些军政要人、资本家等纷纷在这里建别墅。当时的苏州路、无棣一路至无棣四路都是沙石路,惟独“波螺油子”因坡陡、弯多,用加工后的方石硬化,以防雨水冲刷。从此,“波螺油子”有了正式的名称--胶东路。
方形花岗石块比方砖短一点,可以经受重压,这也是这条路历经百年而保存下来的原因。胶东路顺山就势而建,因弯道多、急陡,螺旋向上,形似海边岩石上常见的一种小海螺的躯体 (青岛人叫波螺),在青岛方言中“肉”与“油”不分,叫来叫去叫成了“波螺油子”。
编后语 据悉,“波螺油子”周围的建筑大多数已被拆除,但“波螺油子”将作为特色风貌保存下来。那时,一桥高架与蜿蜒逶迤的“波螺油子”相映成趣,这将成为岛城的一道新风景。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刊登青岛的 “老街老巷”系列文章,这不仅是怀旧,也是发现,我们希望能从这些古旧的“老街老巷”中发现一些新的东西。在《青岛晚报》原有的《文史》专栏中,在这方面曾作了大量的报道。希望大家能将新的发现告诉我们。欢迎读者朋友来稿,史料文字或照片资料都可以。杨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