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经放假了,仍有不少学生留校。留下来的情况各异,有打零工的,有接待避暑亲属的,也有节约路费不回家的,还有的为了谈恋爱相伴着一起留下的。 记者分别在岛城几所高校与暑假不回家的学生攀谈了起来,结果发现他们都存在着心里沮丧、郁闷,精神压力过大等现状。新入
校的学生因为刚离开家,到新环境还有点不适应,这方面农村来的学生较为突出。而到了大二,这些学生基本上已经适应了校园里的生活,学习也比较稳定,思想上却有些放松,有少数学生陷入到交朋友、谈恋爱中,有些学生因为失恋,控制不住自己的心理而影响学习。其次是面临毕业的学生,这部分同学的主要精力是考虑毕业后的分配问题,找亲朋好友帮忙、联系就业单位等。因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是来自多方面的,如果处理不好,就很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贫富差距是问题
一位学生还向记者谈到了一个在校园内普遍存在的现象,那就是跟社会上一样,校园内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明显,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与条件相当的同学来往,而家庭条件不好的则也只与同类同学交往,或独来独往,而后一类学生多数性格较为内向,有什么困难或问题也不太与同学交流。
来自陕北农村的小楚是今年刚入校的新生。他说,自己是从贫困山区来的,心里总有一种自卑感。他说在班里同学之间,好像是他们这些贫困生老是聚在一起,和条件好的同学产生一种无形的距离,虽然大家每天都在一起生活和学习,但彼此之间交往很少,也缺少共同语言,心里总认为是别人看不起自己。有时候想,还不如回家帮忙种地,生活虽是差点,但没有这么多压力,起码和乡亲们在一起是平等的。
如何应对贫富分化
精神压力、人际关系、贫富差距和将来就业成为大学生的心理症结。因为近年随着家庭经济收入的逐渐拉开,社会阶层的分化,直接在大学校园里体现为分层。表面上,这种分层是经济差异、消费差异,实际上,已经涉及自我认同、社会认同,甚至文化认同的危机。
记者以为,要让贫富学生和谐相处,强化大学的公共性和培育发扬大学精神,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当前是比禁令更重要的举措。
■记者观点
一个高等学校若缺乏提升人的精神品位的理念做支持,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是可悲的。大学是追求人生至善的“圣地”,是通过精神自由交流,提升人性的“精神之都”,而不仅仅是知识商店。只有发扬大学精神,才能医治贫富学生之间的隔阂,这也是大学使命的体现。轶裙近日,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高校不得按学生的经济状况安排住房,原则上有条件的高校要实现学生按班级住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