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所见最惨烈的一场战斗。”6月23日,在莱芜北部山区的汪洋台上,当年的“儿童团长”、今年78岁的李隆春手抚烈士纪念碑,讲起当年八路军血战吉山的悲壮故事。
汪洋台位于莱芜北部吉山脚下汇河水中,原名钓鱼台,1945年为纪念在吉山战斗中牺牲的抗日烈士汪洋等而易名。
1942年,由于敌军
的残酷扫荡,徂徕山根据地失守,莱芜北部山区根据地只剩下“东西一条线,南北一弹穿”的狭长地带。10月15日,日寇集结3万人扫荡鲁中。
1942年10月17日黎明,泰安、章丘、莱芜、淄川、博山日、伪军5000余人突然包围了驻茶叶口乡的泰山地区党政军机关。17日黎明,刘白杨村的岗哨首先发现敌人,立刻拉响三颗手榴弹报警,当时报警用手榴弹,三颗表示十万火急。
敌我双方兵力对比为10:1!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汪洋决定立即分路突围,专员赵笃生率领一部向西北化整为零突出重围,汪洋率一、二连二百多人向东南行至吉山村南大南峪顶鞍时遭山顶敌人截击。敌人已架上机枪,不能前进,遂折向吉山村东北的朱家顶山。半山腰遇敌,强攻数次未克,撤退下来在东西大路遭遇博山正路之敌。汪洋命令轻装,上刺刀,在一片场院中与敌搏杀,激战中我军减员严重,一、二连被敌人分割,汪洋率一连过河突围,途中汪洋双腿被打穿,过河后仅剩32名同志!此时二连最后一名通讯员已经牺牲,一连同志子弹很快打光,汪洋与另两位同志烧掉文件,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不作亡国奴”举枪自尽。
敌人走后,茶叶区委与当地民兵立即抢救伤员,共发现我军遗体263具,一、二连仅有七人幸免于难。民兵们含泪把汪洋等人的遗体埋在由家峪沟口地内,后迁往现汪洋台北的庙地中。
李隆春向记者介绍,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像这样的惨烈牺牲在反扫荡时并不鲜见。战斗结束后,作为儿童团长,他参与了清理战场的工作。“关于那次战斗的死亡人数一直说法不一,但能够找到的烈士遗体共有263具没有错。”当时战场的惨烈场面让老人至今不能忘怀,“开始我都不敢看,战场上到处都是烈士的遗体,鲜血染红了汇河水,很多同志死后手指掰都掰不开,手里还攥着未及烧毁的文件。”
作为当时的抗日根据地,在吉山脚下,汇河岸边,抗战遗迹随处可见。登上汪洋台顶,中央便是汪洋碑亭,此亭1945年建成时原为亭台式木建筑结构,后修缮时改为石木结构,中间八棱碑身正面是武中奇当年题刻的“抗日烈士纪念碑”碑名,向左转便是《汪故政委小传》,记录了汪洋同志革命的一生。再向左转便是当年同汪洋并肩作战的司令员廖容标、欧阳平等老前辈及烈军属代表的题词,另一面上刻着牺牲烈士的英名。
在汪洋台西南坡上还有一尊为汪洋立的雕塑,镇上的干部告诉记者,据说建造的时候还有一段故事:当时雕塑下面设计的石阶开始只有262阶,但铺到最后怎么也铺不好,很是别扭,后来添了一阶达到263阶才铺好,这正好是吉山战斗牺牲的烈士数,拾阶而上,似觉英灵不远。虽然这个故事难以证实,但当地政府和老百姓对烈士的怀念可见一斑。如在汇河南是该镇医院,记者路过时看到其命名为“汪洋医院”,在镇上自建的纪念馆里,当时的一些史料和实物照片保存齐全。
在纪念馆记者看到,当时根据地的报纸以“泰山我军粉碎敌‘合围’”为题报道了这次战役。一篇百字小文的背后,是多少先烈的前仆后继!(张海峰 宋弢)
编辑:林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