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山区的孩子来讲,能拥有一台电脑成了他们期待已久的梦想。从另外一个视角看问题,实际上折射中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困境。郑州晚报记者 尹海涛/图
核心提示:今年8月上旬,因休学支教而感动全国的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徐本禹,在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小学支教两年的工作期满,他将回到母校继续研究生学业。徐本禹休学支教的举动在引起全国传媒关注的同时,也把中西部山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带进了公众的视野。与此相似的一个事实是,在不少贫困地区和山区的农村小学也遭遇着同样的困境,折射出这些地区基础教育的尴尬处境。我们试图在剖析的同时,探索解决之道。
贫困山区的学校
7月15日,全三华和学校的另外一名老师开始到河南省淅川县城参加一期课改培训。这个机会让他感到很是兴奋和满足。“学校公用经费严重短缺,已经很久没有老师外出学习了。”
全三华是淅川县香花镇宋沟小学的校长,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学,地处偏僻山区的学校将正式进入课改实验区,淅川地处豫、鄂、陕3省7县接合部,是一个集山区、库区、移民区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香花镇宋沟小学学生不足百人,由于经费紧张,5年来,学校没有添置过一套课桌,没有增添过一册图书和一套实验仪器。校长全三华对学校每学期的收入和支出都了如指掌,在他看来,这样的账目不用账本就能列举得非常清楚:每年每生杂费50元,全校收入4900元,可即使按最低开支计算,每年至少需要支出7710元,其中水费240元、电费1320元、教师用书450元、办公用品1000元(含卫生防疫用品)、校园维修1000元、差旅费300元、招待费700元、教科研费300元、电话费700元、报纸杂志1700元,一年下来至少超支2810元。记者了解到,因为教学楼楼顶下陷,教室一直漏水,学校至今无力维修,只好借房上课。“几年了,学校很少派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偶尔有教师外出学习也都是自费。”全三华说。
事实上,宋沟小学的情况在河南省的一些贫困地区和山区不同程序存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山区面积大,生源分散,教学点和教学班多,师资配备非常困难,一些学校至今还聘请有临时代课教师,并且很多教师都是一人带了好几门课,有些甚至是跨年级上课。在淅川县寺湾镇赵河小学,学生只有60人,5个教学班,在编教师3人,为了保证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又聘请了两名代课教师,除六年级一名教师不跨年级上课外,其他教师均是跨年级教学。与此同时,由于专业教师不配套,至今还有不少小学没有开设英语、计算机等课程。一块黑板,一根教鞭,一本课本,一本教参,依然是当地农村中小学教师上课的真实写照。
调查的同时发现,多数学校没有学生食宿场所,一些离校较远的家庭不得不离家到乡镇或县城做一些织丝毯、卖菜之类的生意,租房陪孩子读书。同样需要关注的是,随着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推进,有不少学校盖起了崭新的教学楼,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教师们都在低矮破旧的屋架房里办公,条件很差。
淅川县寺湾镇赵河小学校长党杰说,学校的学生至今还没有见过电脑是什么样。他说,农村中小学除部分乡镇直属中小学有少量现代化教学设备外,大多数学校几乎是一穷二白,现代化技术教育无法进行,能拥有一台电脑成了他们期待已久的梦想。
资金困境下的“村校坚强”
6月16日,洛阳市宜阳县董王庄乡大石岭小学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起因是一幅图片,这张被首先发表在《洛阳晚报》上的图片令人震惊:一群年龄在10岁左右的孩子们,在教室中跪在坚硬的水泥地上听课。
据了解,该小学建起了村里最豪华的建筑——教学楼后,村里对学校严重缺乏桌椅的状况已无能为力,孩子们只好跪着、蹲着或者直接坐在地上上课、写作业。
一家媒体在刊发报道时认为,在缺乏基本教学设施的情况下,大石岭小学的学生和老师仍能将教学活动坚持下去,这是一种村校的坚强。
7月18日,记者电话联系大石岭小学负责人,一位没有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称,学校的情况经媒体报道后得到了改善,目前已经没有学生跪地上课了。记者在随后的采访中了解到,董王庄乡共有21所小学,除乡中心小学外,其余20所小学的课桌椅都相当缺乏。
据了解,大石岭小学的处境并不是个例,我省还有很多农村学校都面临这种困境。近日,淅川县教体局曾对全县16个乡镇的120所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因为经费严重不足,导致许多学校办学困难,举步维艰,教师正常教学用品配置、图书仪器的添置、信息技术的配备、房舍维修、校园绿化以及教师进修继续教育等无法得到落实。一些百人以下的小学,日子更难过,教师用的粉笔论根查,稿纸按页分,还有一些学校无钱用电、用水。特别是“一费制”后,大多数学校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负债运转,不少学校不得不寅吃卯粮。
在调查中得到的一个事实是,无论条件多么恶劣,绝大多数的学校都能将教学活动坚持下来,这令人不得不对这些村校的老师和学生肃然起敬。
教学质量亟须提高
4月15日14时30分,平顶山市卫东区东高皇乡焦庄小学。
记者在进入该校采访时遭到了拒绝。“校长规定任何人进出必须校长亲自打招呼,不能随便进出。”张姓门卫把学校惟一的大门锁上,并禁止任何外人进入。
造成一所村小学如此紧张对待外来人员的原因是,今年春季以来,焦庄小学由于生源流失严重,学生由过去的300多人锐减至60人,该校六年级甚至仅剩下两名学生,这种情况被当地媒体披露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焦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新昌在接受采访时说,学校的教学楼是1997年村里筹资38万元建造的,学校是六年制,目前有在校生60人,人数最多的班级也仅有15名学生。
这是记者4月15日在当地采访时了解到的一个情况,如今3个月过去了,那里的情况如何呢?记者致电焦庄小学,但是该校校长不愿透露任何信息,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在焦庄的采访表明,导致该学校生源流失严重的原因是,家长们对村办学校失去信心。这一点,平顶山市教育部门未予否认。平顶山市教育局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学校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是农村学校生源流失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焦庄小学现象只是全国农村学校陷入困局的冰山一角,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已经让农村小学普遍陷入困局。在濮阳、南阳、信阳等地一些山区和贫困县的小学中,都出现了学生流失严重的情况,这些学生大都随着进城务工的父母转到了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学校。
学生流失—经费紧张—师资力量下降—学生继续流失,很多学校都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中,造成了村办小学的举步维艰。
破解之题
2004年6月14日,原阳县蒋庄乡堤东学校一起令人震惊的恶性事件被披露,该校二年级代课老师杜保岑,长期以来上课如同古代皇帝上朝,要求学生向他高呼“吾皇万岁万万岁”,而且体罚学生到了变态的程度。知道真相后,学生家长围堵校门并向教育部门检举。随后,原阳县教体局对此事迅速展开调查并作出处理,将杜保岑开除,并通报给公安部门;学校校长张立平被免职,给予乡中心学校校长娄渊龙行政警告处分。
2005年7月18日,记者致电原阳县教体局纪检书记闫俊梅,她告诉记者,经历过“皇帝老师事件”后,堤东学校已经恢复了正常。
一个事实是,原阳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的贫困带来的是教育的落后,小学毕业的老师教小学,这在原阳县蒋庄乡并不是罕见的事。堤东村一位教师告诉记者,在农村,村干部的女儿、儿媳小学毕业学历却执教小学生,是个普遍现象。
据了解,原阳县有相当一部分代课教师,基本上都是初中毕业教小学,有的连初中都没毕业,小学教育的质量可想而知。可如果辞退学历不合格的代课教师,又缺乏继任教师,将会导致儿童入学率大幅度滑坡。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人数不足、教学质量偏低成为制约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普遍性问题,贫困地区尤为突出。有关资料显示,村办小学的老师大都来自当地的中师毕业生。一个深刻的变化是,过去中等师范实行定向培养、定向安置,不少农村孩子因为就业前景良好而踊跃报考中师。但如今中师不包分配后,生源问题导致如今的中师毕业生总体水平大幅下滑。同时,专科生尤其是本科生又不愿做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这样的情形下,乡村师资矛盾格外突出。
来自原阳县的现实就是,很多人不愿回到基层教学,在取得了教师资格后,运用“转包”的手段,雇请别人来代课,自己去外地打工,学校对此也是无可奈何,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皇帝老师”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老师自身素质不高造成的。
“教师数量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应随着学生的数量、专业的变化而变化。”淅川县香花镇宋沟小学校长全三华认为,政府在核定编制时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结合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合理配备教师,要把符合政策的育龄女教师、进修学习教师、常年有病教师以及偏远山区学生少、年级多等因素考虑进去,切不可一刀切。他还提出,希望建立培训考核制度,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学习并应用新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健康持续发展。(郑州晚报记者
尹海涛 文/图)
编辑:林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