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中国工业的全新坐标系中,青岛划出的弧线正越发令人注目。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工业体系朝着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快速迈进。在此过程中,青岛工业紧跟全国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将建设四大工业基地、六大产业集群与国家调
整工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紧密衔接,通过大力推动企业集群化发展、积极引入大项目等手段,阔步融入全国工业体系,成为全国现代工业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总是伴随着大规模的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近年来,在全国工业领域,家电、汽车、石化、造船等产业都在大刀阔斧地实施改革、调整,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在此背景下,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创造和培育市场、企业、政府三方互动的良好环境,一方面扶持和推动青岛大企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力争在全国范围内成为相关产业的发展重镇;一方面围绕四大工业基地、六大产业集群进行招商引资,以引进大项目为龙头,以推动青岛企业靠大靠强为手段,使青岛成为国内“重量级”企业战略布局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区域。
大批企业呈集群化发展之势,使青岛成为国内众多产业的重要基地,在国内相关产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去年,海尔在青岛及周边地区累计吸引大型供应商74家;海信仅电视和空调配套产品在青岛周边地区的年采购额就达8亿元;澳柯玛在青岛地区实现配套310多家。这些家电巨头在青岛集群化发展,使这里形成中国北方最大的家电用压缩机配套基地,全国最大的家电用塑料加工配套基地、家电用钣金加工配套基地和全球最大的无CFC冰柜生产基地。同时,海尔、海信、澳柯玛、朗讯等大企业强力拉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化发展,使青岛去年成为首批9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率先在全国掀起购并浪潮的青啤公司,在国内拥有48家啤酒生产厂和3个麦芽生产厂,年啤酒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吨,成为全国啤酒工业中的主导力量。作为全球最大制鞋企业之一的双星,仅原材料分供企业就达1000多家,其中青岛地区有80多家,使青岛成为国内制鞋业重要的制造和拓展基地。青岛港拥有目前国内最大的集装箱、铁矿石、原油码头和国际一流的煤炭、散粮码头,是国内排名第三、世界排名第14的集装箱枢纽港,以其为中心,在青岛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港口产业集群,并向着中国北方航运中心的目标稳步发展。
积极引进大项目,直接参与国内“重量级”企业的战略布局和结构调整。通过推动本地企业靠大靠强来引进大项目,是青岛在招商引资上的突出特点。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青岛汽车厂“靠”上中国一汽,北海船厂“靠”上中船重工,青岛石油化工厂“靠”上中国石化,青岛黄海橡胶集团“靠”上中国化工。靠大靠强之后,是一个又一个大项目纷至沓来,而这些大项目往往又在“重量级”企业的战略布局中举足轻重。一汽青岛汽车厂现在是我国生产中、重型载货车的骨干企业,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10%以上,成为中国一汽这艘“航母”的中坚力量;中船重工正与青岛实施合作计划,将把海西湾打造成全国最大的造修船基地,青岛由此成为中船重工今后在国内的发展重镇,从而为其“创建中国最强最大、国际一流船舶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青岛与中国石化合作建设的青岛大炼油工程已经开工,这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千万吨级炼油项目,在中国石化战略布局中的位置不言而喻;中国化工则计划投资数十亿元,把黄海橡胶建成全国最大的子午胎基地———此前没有橡胶轮胎产业的中国化工,今后将把橡胶轮胎作为支柱产业。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青岛工业在阔步融入全国工业体系的过程中,十分注重自身与全国在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上的紧密衔接。我国新的工业体系的构建,始终着眼于把握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全面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使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青岛在调整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时,同样将重点放在及时承接欧美、日韩和中国港台等地区的产业转移上,力图通过加速融入全国新的工业体系,加快建设电子家电、石油化工、交通运输设备和新材料四大工业基地和家电、电子、石化、造船、汽车、港口六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新型工业化,带动青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报记者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