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形象工程:有限资源应投入“急需”地方
(新闻背景)广场比天安门大、贫困县里办公楼豪华奢侈……多年来,党和国家多次发出指示,要求各地不搞形象工程,但却屡禁不止。一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一些地方甚至贫困县市愈演愈烈,引起群众强烈反感。
(政协常委解读)萧灼基:
为提高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建设一些反映城市特征的“形象”工程也无可厚非。但目前我国经济还不发达,我们必须节约一切财力、物力、人力,用于社会经济建设,用于扶贫解困,用于急需的公共投入。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扶贫工作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贫困发生率从1979年的30.7%下降至目前的3%。但是必须看到我国当前贫困情况还相当严重,如果按照我国现行贫困标准,即每年人均667元,农村仍有贫困人口2610万人。按照城镇低保标准,全国每月人均159元,城镇仍有低保人口2200万人。但如果按联合国标准,每人每天收入低于1美元即为赤贫,则我国赤贫的数量达到2.1亿人。就是说,全国平均每6.5人中,就有一人为赤贫者。
(具体建议)我们还有大量低收入者,还有数以千万计的残疾人和长期病伤人员,全国各地每年受灾灾民数以亿计……我们需要雪中送炭的人员很多。我国有限的资源,不应该本末倒置用于锦上添花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而应该用于急需的扶贫工程。这才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另据人民日报报道,“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坚持勤俭节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仅是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不仅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应成为生产企业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编者语)目前,加强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主题。国务院也发出《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从政府的重视,到政策制度的贯彻落实;从民众的认识,到日常生活的点滴行动;从口号到力行,从思想到行动,只要全社会团结一致大行动起来,建设节约型社会一定能取得大成效!
因此,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风气下,让我们对仍然在大搞政绩工程的干部们说一声:该止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