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承恩写《西游记》以前,民间传说、神话和文学作品中有关玄奘“西游”取经的故事就已流传好几百年了。“西游”,历史上确有其事,即唐代高僧玄奘法师于唐太宗贞观元年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难到印度求法取经,19年后,也就是唐太宗贞观十九年,由20匹白马驮着657部梵文佛经回到长安。《西游记》里艺
术虚构的唐僧,无疑是脱胎于这位历史上真实的生活原型玄奘。但仅仅从玄奘的真实出身和性情志向,与《西游记》里唐僧出世的虚构故事一对照,便可以轻易地见出历史与文学这对关系的奇妙,这对矛盾的微妙。若拿小说里的唐僧来套玄奘,实在是混淆了历史与文学。 先来看唐僧,他有许多性格上的弱点,懦弱无能,胆小如鼠,优柔寡断,昏庸糊涂,听信谗言。明明是凡胎肉眼,识不出真假是非,还好歹不分,老是冤枉孙悟空。我小时候读《西游记》,觉得他除了会念紧箍咒欺负孙悟空,什么本事也没有,一次一次地吃亏,一次一次地上当。所以,每每看到他被妖精捉住,恨不得赶紧让妖精把他吃了才解气。等有些阅历了,就想得多了一些。一方面,他有菩萨护身,取不到真经是死不了的。从书里看,他本身就是如来佛犯了错误的大弟子金蝉子转世,死了就没戏了。另一方面,他信念坚定,为求取正果,对于权、财和女色的诱惑毫不动心。而且,他骨子里品性良善仁厚,富有同情心。至少是一个为人正派的好人,正如书里所写的“端的是一个好和尚”。他没有坏心眼,对人不设防,从不想着去害谁。
《西游记》里的妖怪一心想吃唐僧肉,是为了长生不老,结果一个个被降伏,也算是私欲导致的结果。看看今天的“妖怪”,所有贪官,也都是私欲导致腐败、覆灭。有时,我觉得金钱有点唐僧肉的意味,对它得敬着,畏着,敬畏可以,但千万别贪。
再看历史上的玄奘,他性格上不仅没有唐僧那么多的缺陷。而且称得上是一位杰出的东方文化巨人。他少年立志,13岁出家。用我们今天专门形容英雄人物的形容词来形容他也是恰当的:追求真理,坚韧不拔,意志坚定,鞠躬尽瘁。他“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取道“丝绸之路”的新疆北路,历时4年,途经西域十六国,克服了千难万险,九死一生,才最终到达北天竺摩揭陀国那烂陀寺。
我想,一个人的事业奋斗一定得有玄奘“西天取经”百折不回的这种精神意志,“不至天竺,决不东归一步”。今天依然屹立在西安的大雁塔,是玄奘的藏经塔,也叫慈恩寺塔。他为了自己的学术事业,孜孜不倦,拒不为官,成为一代宗师。而今天,在我们的生活里,对某些人来说,似乎只有让他当官,才是对他的最大认可。所以,在某些专业领域,常常会有这样的说法,得到了一个官员,却失去了一个学者。看来,要学有所为,学有所成,就得向玄奘学习。而且,更要像玄奘一样,把生命奉献给自己热爱的事业,以自己的著作,自己的思想,留下一座人生的“大雁塔”。 傅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