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的王强眼下已适应了这样的城市生活:每天早上七点他会准时从市中小区来到公交车候车点,坐车来到“中集”焊接车间拿起焊枪紧张忙碌。媳妇将儿子送到附近小学之后,也骑着电动车赶到一家私营企业上班。“现在再回老家种地还真不适应了。我这辈子恐怕要离开庄户地了。”王强这样描述自己的生存状
态。劳动保障部门统计资料显示,胶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今年1———5月份又有5000多名农村劳动力进入各类企业,目前全市70%的18———45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二三产业实现就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如此之快,首先得益于胶州最近几年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带来的大量新增岗位。仅2004年一年新开工项目1000多个,今年上半年又有309个项目投产。全市目前投产企业达到1000多家,可提供15万个就业岗位,其中60%岗位月工资收入可达到800元,20%岗位月工资收入达到了1200元以上。如此丰厚的待遇,令很多农村劳动力纷纷选择了向城市发展。
农村劳动力能顺利转移,劳动培训、就业介绍功不可没。今年25岁的黄华刚进入工厂打工时候,由于缺乏专业技能,月工资只有600多元,参加了胶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的电气焊培训后,一结业就被青岛四洲锅炉有限公司招聘,月薪1200元,比以前翻了一番。与此同时,胶州市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劳动力供需见面会、洽谈会,开展架设就业金桥活动。今年上半年先后举办各类招聘会11场,使2600多人找到了就业岗位。
农村劳动力能留的住,还得益于和谐的用工环境。在青岛昌新鞋业有限公司缝纫车间里,张美燕在电动缝纫机前紧张忙碌着。“俺现在与城镇职工已经没有区别”,她告诉记者,“厂里每月替我们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仅养老保险就缴120多元,自己交近50元。”“据胶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张敬礼介绍,目前全市共有3.5万农民工纳入养老保险范围,年收缴养老保险6500万元以上。”这种保障很快就会覆盖到全市所有农民工。″
胶州市的包容性开放性,最终促成农村劳动力彻底蜕变为城市居民。最近胶州在全市外来务工者中开展了“创优美环境,做新胶州人”的活动,增强了胶州的亲和力;阜安街道办事处在外来打工者中评选“十佳阜安新人”,获奖者将得到“本人免费迁入阜安辖区户口;子女入学享受辖区居民同等待遇;免费提供一次劳动技能培训;”等一系列待遇,与此同时,胶州市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硬政策”,在户口、子女入学等方面给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待遇”。很多农民工在城里买上住房,彻底变成名副其实的城里人。
胶州市70%的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出第一产业,也为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发展空间,李哥庄镇的郭文行近几年先后承包了附近村庄的600多亩地用来种植小麦,2004年收入50多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种粮大户。像这样的规模经营的农场主,胶州已经达10多个。″把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将其彻底变成城市人,腾出更多的土地发展规模经营,这是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最终出路。一位关注″三农″问题的专家如是说。(梁学勇赵法文李明臣刘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