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电脑前,大二女生小姚打开“爱情公寓”网,输入密码,一间网络虚拟房间出现在屏幕上。暑假里,她在网上与一位男性网友过起了“同居”生活,每天定时上网互诉衷肠,上周在网上领了“结婚证”后,便一起“装修新屋”。“有了爱的小屋,我们还打算领养一个孩子!”
像小姚这样在网上过着虚拟同居生活的
年轻人并不少见。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我国过“网络同居”生活的人数已达10万人之众,其中大学生居多。团市委研究室青年问题研究员刘刚介绍,“网络同居”现象源于台湾一家女性网站推出的“同居理想国”游戏。该游戏传到内地后,多家网络游戏运营商竞相效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具备“网络同居”平台功能的网站已有几十家,每家网络社区“网络同居”生活的人数少则几千,多则上万。其中“网上人家”和“第九城市”两家网络社区里“网络同居”的人最多。
大三学生阿强在同学的推荐下到“网上人家”寻觅“同居爱人”。在“月下老人”牵线下,阿强很快与大一学生阿娇相识、相恋,并申请了一间“标准间”,两人每天相约在“房”里聊天,成了一对恩爱夫妻。现实生活中,阿强相貌平平,成绩一般,身高只有168厘米,戴着厚厚眼镜,而在网络里,却成了身高187厘米的俊男,成绩优秀、见多识广、家境富裕。阿强说,“网络能让自己成为现实中可望不可及的形象,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极大满足!”
恋上“网络同居”,原本暑假留在上海打算打工赚点生活费的小强,整天坐在寝室电脑前足不出户。不仅打工计划泡汤,读书计划也落空。小强在网上不仅有“老婆”,还认了一堆“亲戚”,常常“走亲访友”。他的大量宝贵时间被网上生活占据,与寝室同学、周围朋友之间的关系渐渐疏远。
为何青少年热衷“网络同居”?研究员刘刚分析说,巨大的升学、就业压力使部分青少年心理负荷过重,他们选择“避世主义”,渴望逃避现实生活,并通过“网络同居”来找到心灵伴侣,释放情感,放松自己。另外,现今的独生子女一般交往能力不强,在虚拟世界里,他们不需要考虑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种种技巧,这也是“网络同居”被追捧的原因之一。
对于青少年“网络同居”群体的不断扩大,有关专家表示忧虑。青年问题专家吴烨宇认为,部分青少年参与“网络同居”,是他们现实交往能力较低和责任意识淡薄的表现。这些青少年认为“在虚拟社区里可以不必受任何社会道德的约束”,暴露出他们深层次的素质缺陷。网络虚拟生活是一种非理性的生活,理想化的网络生活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落差将造成人格分裂,这对人是一种潜在的伤害。
本报记者 本报实习生 刘愈
编辑:林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