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晓波 本报通讯员 于波
盛夏走入即墨,沸腾的经济发展如天气般火热:167个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和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内资项目,正在全市各经济区域接连落地。2004年,该市出口创汇12.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2亿美元,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达到15家。即墨正成为建设大青岛的一
个重要增长极。
凡事预则立。即墨之所以能担纲“增长极”并非偶然。市委书记张洪训说:“从2000年开始,我们一直在做融入大青岛,做青岛都市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文章。”为此,他们整合自身优势,对全市发展空间布局进行分析定位,确定了临港产业区、东部旅游度假区、龙山南域经济区、西部新经济区、南泉蓝村经济区、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区,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和功能,充分利用每一份宝贵资源。
7月8日,世界最大的纺织面料生产基地即发东丽高档服装面料及成衣加工项目奠基,项目由即发集团与世界500强企业、全球最大的合成纤维生产企业——日本东丽公司合资兴建。该项目计划总投资3.4亿美元,集纺纱、织布、染色和成衣加工一条龙,设计纺纱能力为每年10万锭,织布、染色和成衣加工能力为每年2亿米,一期投资1亿美元,明年4月投产。至此,在即墨的版图上,诞生了第七个全国最大的制造基地。
在一个小小的龙山工业园内,相继牵手5家世界500强企业——即发演绎着一个现代版的商业传奇。即发集团与日本的双日、东棉、日绵、丰田通商4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日本大和纺织成立青岛即发龙山染织公司,同时吸引东丽公司跟进,形成了产业链结构明显、独具特色竞争力的全国最大的高档面料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即墨还精心培育了针织服装服饰、电子及电子配件、造船及造船配件、食品饮料、旅游、市场商贸六大产业集群,以区域错位竞争发展模式,走出一条新型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截至2004年底,六大产业集群集聚项目总数达1274个,实际投资153亿元。
“产品是人家的,制造商的品牌应是自己的。”在打造特色产业制造基地的同时,即墨还引导企业培育自有名牌,生产具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专利产品。
两支蜡烛出口创汇抵得上一台大彩电。这是由即墨民企金王集团创造的奇迹。在传统的制造业中融入高新技术,一支普通蜡烛既是观赏的艺术品,燃烧时间又能延长至30小时。短短的几年时间内,金王集团出口创汇1.2亿美元,发展成全国最大的蜡制工艺品生产基地。
“从1个人到1800人!”这句话是新加坡创新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工厂的负责人对在即墨创业的描述。该公司是世界电脑声霸卡的发明者,其生产的系列产品占全球电脑音频市场70%的份额,是世界多媒体标准的制定者。在即墨投资兴建的企业已形成月产电脑声霸卡100万张,MP3播放器75万个的生产能力。今年,公司又新上4条表面贴装线和8条组装流水线,达到月出口创汇1亿美元的能力。
在引进中提高,在发展中壮大,即墨大力培育特色经济,不断拉长区域经济优势,创建自己的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实现从“即墨制造”向“即墨创造”跨越。目前,即墨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和国家级绿色食品品牌7个。
一粒种子的作用有多大?即墨将此可谓发挥到极致,大做“种子”文章。他们投资3.3亿元先后建设了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海洋科研中心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畜牧科技示范基地。15万亩高产优质高效的粮食生产基地,不仅颠覆了传统农业的生产理念,成为青岛主要的无公害农产品供应基地。更重要的是,占即墨农民总数一半的27万农民,自此走上离土务工之路,农村劳力转移数量居青岛之首。目前,即墨城市化水平达到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