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人们在饭桌上夹起海带、紫菜,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曾呈奎。要知道,我国本来并不生产海带,是这位“中国海带之父”给老百姓带来了餐桌上的实惠。曾呈奎虽然离开半年了,但在岛城的大街小巷,人们还在缅怀他的不朽业绩,他的拳拳爱心。
这几天,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谈
论最多的就是曾呈奎。由于工作原因,在曾老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们与曾老及家人有过多次接触。曾老最后一次向慈善总会捐款是在他手术后从昏迷中醒来,在病床前办理的相关手续。慈善总会副秘书长李庆年和工作人员刘秀兰说,曾呈奎不但把知识和科研成果献给了人民,还把节省下来的稿费和奖金捐出来,资助生活困难的人。作为市慈善总会的创始人之一和名誉会长,曾呈奎生前累计捐款达30余万元。前几天,老伴张宜范又将曾呈奎的衣物、鞋帽共约80件捐给慈善总会。在曾呈奎图书资料捐赠仪式上,即墨市农业局退休干部袁福夏站在曾老遗像前,深深三鞠躬。“我是从报纸上看到曾老事迹的,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伟大的一生,他是咱们青岛市民的骄傲。”激动之余,袁福夏挥笔写下一首诗《您,一面明镜》,来表达对曾老的无限敬仰之情。
郝代海是岛城出租车行业的一位普通从业者。记者昨天在车上与他聊起曾呈奎时,郝师傅的话语中透出几分崇敬。“这半年来,我一直在关注有关曾呈奎院士的报道,说实话真是感动。他一生功勋卓著,让科技为老百姓造福,这样的科学家,人民能不记着吗?”
曾经在曾呈奎院士家中做过保姆的郑立研,在遗体告别仪式那天哭得很厉害,之后一周多时间,她的眼睛都是红肿的。“曾老非常节俭,一块餐巾纸都要裁成三块用,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能相信这位世界级的科学家,生活会是如此简朴!”
中央电视台播出曾呈奎事迹的那天晚上,曾老遗孀张宜范接到不少电话,也给远在国外的儿女打去了电话。“曾老在世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社会和他人,惟独没有自己;去世后,他的全部图书资料都捐给海洋所,骨灰撒入大海。如果用四个字概括曾老的一生,就是‘无私奉献’。他的这种精神,会一直激励我好好活下去。”张宜范动情地说。本报记者张子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