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儿子上小学之事,赵君已经郁闷了3天。 上周末小学报名的第一天,他与6岁的儿子去市区某小学报名。当老师问及小家伙住在哪儿时,答案是离这所小学较远的赵君父母家。这是因为赵君当年为了方便,将小家伙落户在父母家。可如今报名时,却被学校以不与父母同住为由挡在了校
门外。小家伙遇到了生平第一大“挫折”,当场放声大哭。 与赵君有相似经历的人甚众。原本在老市区有一处小房,后来举家迁往东部大房者;夫妻二人分居两地,儿子幼儿园阶段跟随母亲,上学时回到父亲身边……此等人在小学入学报名那两天,都碰壁了。
而今年我市小学入学政策明确规定,“公办小学入学继续执行划片就近入学办法。各区、市要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居民区片科学划定各小学的招生范围,学校要按照学区就近招生。小学新生报名,家长须同时持公安部门核发的儿童随父母或祖父母、外祖父母同户、同住的户籍卡(本)和与户籍情况一致的住房产权人的房卡(产权证)予以报名”。
为什么白纸黑字的入学政策形同一纸空文?其实,这是早已被我们社会所接受和默认的不正常现象。
对此,学校亦是一肚子“苦水”。某热点小学如常地进行报名前的摸底,发现许多临时转入的“新户”,有的户口簿上甚至同时有3个适合上学年龄的儿童。而到了报名时,有的家长出具的户口簿上的门牌号码根本不存在。于是,学校予以回击的办法是严格“盘查”,否则学校无法承受生源急剧膨胀之重。
追本溯源,依然是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的体现。其中有国人的传统。两千多年前的孟仉氏为给儿子孟轲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曾从街坊搬迁到村野,远离屠户犬豕噪声,最终选择在学校附近定居。时至今日,由于独生子女群体的形成及教育资源相对失衡,昔日“孟母三迁”的故事愈演愈烈。上海市教委网站前不久进行了一项调查,对“孩子进入就读学校是否交赞助费”问题,有46.76%的家长选择“是”,35.59%的家长为孩子选择的学校是“非户籍所在地,自己选择的学校”。
或许,现阶段均衡教育资源还是一个理想,但我们叩问的是,应该有一些方法可以弥补缺憾,予人方便。许多小学一二年级不允许在学校吃饭,孩子上学初期又有相当长一段时间需要适应,有条件的家长难道不能选择与老人住处相近的小学?老市区的房子之所以没卖,就是为了让孩子能上那儿的小学,难道非要蜗居在旧屋里才能如愿?父母二人必须与孩子同时住在一起方能符合小学开出的入学条件?……本报记者刘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