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来自青岛育才中学和市实验小学的四名参赛选手载誉归来。他们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华罗庚金杯数学竞赛”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市实验小学的邹逸君获得了一枚金牌,其他三人中夺得两银、一铜的好成绩,在参赛的93支队伍中位列第13名,是我市组队参加比赛以来,在“华杯”赛上取得的最好成绩
。
奥数尖子因材施教
“天才,疏于培养,终将被埋没。开展奥数的教学工作,恰恰符合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眼下,不少省市正在为“奥数热”降温,部分地区禁办各类奥数培训班。对此,育才中学马校长认为,对于一些在数学领域有天赋、有兴趣的学生,发展这一特长绝对正确。
据了解,育才中学每年有6-8人的名额,用于特招小学阶段参加奥数竞赛的获得一等奖的小学毕业生。这些学生带动所在班近十人参加到奥数小组中,总共大约60人。然而,最后坚持下来的只有十个左右,在育才也是“百里挑一”。
“参加奥数竞赛的学生,我们绝不否认个人在数理逻辑、数学思维方面的高智商起了很大作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马校长说,有能力在奥数领域有所探索的学生,他们在数理思维、逻辑领域有着过人的智慧,面对数学问题,“转弯”特别快。对于那部分在数学思维方面有所擅长的学生,课本里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他们探求的渴望了,这时候接触一些更有深度的问题,正是迎合了他们的长处,是绝对的因材施教。
“但是,聪明的孩子有很多种,一些孩子未必就聪明在奥数上。”马校长认为,家长不顾孩子的具体情况,抱着功利想法逼孩子学奥数,非常不可取。
最大启发思维多样
“其实学奥数对学生最大的启发,是学会了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张副校长告诉记者,平日的数学教学,讲求的是基础教学,往往掌握好计算方法,找对了程式化的解题思路,就能得高分。而奥数是思维方式上的变化,是对数学思维方法的一种考察。“我们这些学奥数的学生,并不比其他学生多学公式、计算方法,他们这些能力往往不如高中生,但他们就能解答出高中学生解答不出来的问题。”
鲁海昊今年上初一,他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接触奥数,这次比赛他拿了初中组的铜牌。但直到现在,他仍然不是班里数学学得最好的。但是,鲁海昊表示,自己还是喜欢学奥数,因为教材上的数学太程式化,基本不需要动太多的脑子,而奥数真正能把他整个人调动起来,想办法解决问题。
不学奥数未必“折了”
记者了解到,眼下很多小学都开办奥数培训班,各种社会力量办学也把目光盯到了这块蛋糕上,有些学校竟然出现了绝大多数学生都在学奥数的情况。“很多家长总觉得别的孩子学了,自己的孩子没学,就‘折’了。”对于眼下出现的“奥数热”,张副校长认为,“对于那些学数学已经很吃力的孩子,硬逼他们学奥数,他们不可能学好,另一方面也浪费时间,更重要的是给他们带来挫败感。”记者
冷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