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针织业龙头的即发集团,已与6家世界500强 企业“结缘”,这在企业跨国合作中实属罕见———即发的国际脉动
即墨市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个合资项目———东丽即发染织公司近日正式奠基。这是即发集团联手世界“大腕”进军梭织产业的又一创举。而在此之前,即发已同
时与三个世界500强企业“联姻”,创立了梭织产业的第一个项目。 到目前,即发集团已与日本双日、东丽、东绵、丰田、伊藤忠、丸红等六家世界500强企业进行了合资合作。
世界500强企业为何纷纷将“绣球”抛向即发?即发的这一系列跨国合作又意味着什么?带着种种疑问,记者对即发集团进行了深入采访。
同时“联姻”三家世界500强的背后故事
一个周六的下午,记者见到了刚刚开完内部会议的即发集团“二把手”———即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延亮。当被问及企业“联姻”三家世界500强企业创立的首个梭织项目时,宋延亮说:“这个项目的促成是水到渠成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宋延亮告诉记者,自2002年下半年起,即发就有了发展梭织项目的想法,资金从哪里来呢?即发首先找到了最早的贸易伙伴———日本双日株式会社,双方一拍即合。与此同时,日本的另一家贸易公司———东棉株式会社也通过一位“中间人”的撮合,向即发伸出“橄榄枝”。这位“中间人”正是曾与宋延亮并肩奋斗过,并因成绩显著回国后连升三级的原中绵公司(即发的合资项目)的日方负责人。“中间人”的亲身经历印证了即发的管理能力,在其积极游说下,东棉不但作出了投资决定,而且还顺便拉上了第三家企业———丰田通商株式会社参与合作。
“这三家企业都是世界500强,其影响力非同一般。”宋延亮说,当时面对突如其来的“幸福”,即发作了冷静的思考:三个知名企业带来的将不仅是资金,还有广阔的市场。于是,即发果断决定与三家企业同时合作。经过积极争取,三家企业也都答应尝试这种前所未有的“姻缘”。有了资金和市场,即发又顺理成章地找来了提供染织技术的企业———大和纺织株式会社。
就这样,一个创举诞生了。2005年1月,即发同时与三家世界500强企业另加上一家印染技术知名企业合资创建了龙山染织有限公司。这个项目总投资1亿美元,主要生产高档色织布面料、染色布面料以及高档衬衣、休闲装等成衣产品,为即发的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假发到针织:外贸平台上的第一次跨越
在宋延亮眼里,龙山染织项目的促成似乎没费什么力气,而实际上,这次“不费力”的洽谈是建立在一个高层次的国际对话平台上实现的。
那么,这个国际对话平台又是如何一步步搭建起来的呢?即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玉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其实,即发当初诞生时就是一个‘国际化产儿’。”这个“国际化产儿”从最初为外贸企业加工假发的“手工作坊”起步,继而从“贴牌加工厂”过渡到打造自主品牌,在初步建立起来的外贸平台上,实现了从假发制作到针织生产的第一次跨越。
说起这次跨越,陈玉兰认为,这与她第一次到日本考察所受到的巨大震撼是分不开的。
几十年前,那个曾经的“手工作坊”的主要业务就是将收购来的头发梳理成把出口国外。一开始生意做得还不错,并陆续开发了手套、玩具等其他出口产品。后来,日本开发了化纤假发,使我国的人发出口受到强烈冲击,加上手套出口也遭遇了国际配额的阻碍。此时,这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国际化产儿”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
穷则思变。1982年底,陈玉兰带领三名技术人员第一次踏上了异国他乡。在日本考察的40天给了她巨大震撼。“第一次看到那种先进的电脑绣花机,我一下子惊呆了,原来人家靠的是‘秘密武器’!”
回国后,陈玉兰做出的第一个举动就是买进了100台进口缝纫机。“当时的直觉告诉我,只要拥有国际先进的技术设备,企业就一定有出路。”接下来,即发敏锐地捕捉到了国际服装消费正向纯棉针织品转变这一潮流,果断决策,快速上马了纯棉针织产品。
这一重大转型,不仅赢得了国家对轻纺出口的650万元资金支持和日本的补偿贸易合作、45万美元“黑字还流”贷款,而且也陆续吸引了日本伊藤忠、双日、东棉等知名企业的投资合作。资金、技术、管理同步到位,使即发在新的起跑线上一跃而起,迅速建立起系列高水准生产线。
2000年,即发开始兴建第一个针织工业基地,并陆续吸引了9个合资项目落户,其“触角”也不断向上下游产业延伸,逐步形成了纺纱、织布、染整、印(绣)花、成衣、包装辅料等“一条龙”针织产业链,年产量达到1.5亿件。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即发集团赢得了诸多世界知名企业的青睐,并不断由单纯的贸易合作关系转向以资产和市场为纽带的战略伙伴关系,为高层次对话与合作埋下了伏笔。
从针织到梭织:国际合作中的第二次跨越
凭借国际贸易平台逐步发展壮大的即发,目前已成为全国针织行业综合实力第一的大型企业集团。去年,即发集团销售收入达到31.8亿元,在青岛市百强民营企业排行榜中位居榜首。
然而,这个流动着国际血脉的民营企业,并没有放缓冲击国际高端市场的步伐。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新形势,即发审时度势,未雨绸缪,将发展的目光瞄向了从针织到梭织的第二次跨越。
为什么要发展梭织产业?宋延亮解释说,首先,一家真正的大型纺织企业,不可能永远靠一条腿走路,上梭织项目就是要通过产业的拓宽,进一步分切到更多的市场“蛋糕”。同时,近几年我国在纺纱织布方面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国际竞争中具备了一定优势,但在高档服装面料方面却一直比较薄弱。国家为此出台了涉足高档面料、染色、后整理等方面的鼓励政策。即发的第二次跨越战略,主要就是基于以上两点而实施的。
当年的第一次跨越,可以说是建立在已有的外贸业务基础上;现在的第二次跨越则是全新的,没有技术,没有资金,只有靠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于是,也便有了一个项目同时“联姻”三家世界500强的故事。
有了第一个项目做基础,即发又顺理成章地与另一家世界500强、世界最大的合成纤维生产企业———日本东丽株式会社签定了一个更大的高档染色服装面料合作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3.4亿美元,目标是打造亚洲最大的高档染色面料生产基地。这也是即发集团第一次与世界500强企业中的生产性企业合作,这不仅将为即发发展梭织产业带来资金和市场,而且也将带来更为关键的生产技术。
在实施产业转型的同时,即发也加快了开拓国际市场的步伐,进一步打造自主品牌。一方面在同业率先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ISO14001国际环保体系等认证;另一方面在国外建立贸易公司和办事机构,并借助国际批发商、连锁超市、代理商扩大国际市场空间。
在国际市场上行走,靠的是诚信与管理
回顾几十年的国际化道路,陈玉兰认为,即发的成功最主要的是得益于“持之以恒”的诚信与国际化管理。
“与国外企业做贸易,人家首先看的就是你是否讲信用。”陈玉兰告诉记者,从第一笔外贸订单做起,即发一直将真诚和守信放在首位。两年前,国外一客商在即发定做6万件弹力男女短袖衫,在按照客商的工艺要求进行面料处理后,产品遇热和光照时出现黄色泛光,这本来是客商的工艺问题,但即发为了维护客商利益,硬是“禁闭”了这6万件产品,并在与客商沟通后重新生产。外商感激地直说“OK”。就是凭着这种“心灵契约”,即发赢得了一个又一个“铁杆”客户。
“如果说做外贸主要靠诚信,那么,即发的对外合作则主要靠的是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管理。”陈玉兰说,最早与即发合资的几个企业,都取得了良好业绩,这充分反映出即发较高的管理能力。
多年来,即发通过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创立了“一线四全”、“6S现场管理”模式和“全方位质量管理法”等等,坚持把国际规则的“他律性”与内部管理的“自律性”相结合,一切工作都以国际贸易规则和客商要求为准绳,从而赢得了外商的情有独钟。
展望未来,陈玉兰用一句话表达了她的心愿:“手拉手,肩并肩,同心干,保持基业常青。”本报记者邹吉宏本报通讯员李瑞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