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科研中心日前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    未就业先失
业    如今在众多的失业人员中出现了一个新现象:一些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上中期的年轻人,开始出现在失业队伍中,他们尚未就业便开始失业,或者在就业与失业之间不断游走。
   据调查,他们中一类是纯粹寄生虫型失业,依赖父母生存,不愿意辛苦谋生;一类是被迫失业型,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就业障碍,完全摒弃“上班”这种生存方式。他们认为,在家里吃老人的、用老人的、要老人的都是应该的,做父母的就应该俯首甘为子女“牛”。父母“活到老,累到老”,被他们看做是天经地义的事。这些现象的存在,固然与子女经济、生活条件有关,但现时敬老观念淡薄,也是重要的因素。于是有人用“啃老”、“傍老”来形容他们的状态,在一个戏谑的称呼之下,显现出令人忧虑的社会问题。
   “花父母的钱天经地义”
   时下,在许多地方的人才市场里不时出现中年人或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焦虑的眼神和在人群中被拥挤的身影,让人看了心中有说不出的滋味。据了解,他们不是在为自己找工作,而是为了至今仍没有工作或工作不稳定的儿女们争取就业的机会。
   在哈尔滨市人才交流中心,为了女儿的工作,奔波了几天的张女士说:“我们的女儿从小到大,什么事情都不让她操心,什么事情都不用她管,就希望她能快乐地成长。可现在女儿长大了,学业也完成了,却变成了懒惰、不自立的人,20多岁的人了,到现在什么也不会干。女儿大专毕业,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现在的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务活不仅不会干,而且动不动就支使我。总是把‘父母挣的钱,我来花’这句话挂在嘴边。现在我和爱人的年龄越来越大了,女儿现在这样,很让我们伤心。我和爱人商量,不能让她这样,她需要得到磨练。所以给她找一份能够磨练人的工作,让女儿知道做事情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最后,张女士无奈地说,我们的溺爱害了女儿。
   “割肉养子”让人寒心
   为了儿女,安享晚年却变成了苦渡晚年。现年63岁的李大娘寒心地说,我的两个儿子都不争气啊!大儿子下岗后一直呆在家里,整天无所事事,要么到外面下棋,要么在家里看电视,一没有钱了就向我和老伴要,给钱的时候就高兴,不给钱的时候就说我们在他小时候没有好好教育他,现在工作丢了,我们就应该养活他。
   说实话,家里的经济来源只靠我和老头子的退休金,一个月也只有七八百元。小儿子大学毕业和朋友合伙做生意,跟我们借钱,我和老伴向亲戚们东拼西凑,借了5万元给了小儿子,可哪里知道,一个月之内小儿子把资金全赔进去了。大儿子知道我们给小儿子钱做生意的事后,在家里闹的几乎都不能生活了。两个儿子又因为这钱的事情打了起来,我和老伴哭都没有眼泪。无奈之下,我和老伴决定把房子卖掉,一部分钱给小儿子还钱,一部分钱给大儿子用。靠退休金,我们到养老院安度晚年,再也不想见到他们了。
   肆意挥霍青春和精力
   许多年轻人之所以沦为啃老族,是因为他们感到工作太累,对工作,他们无从下手或者根本就不想下手。年轻人就这样挥霍青春和精力,而他们正在老去的父母,却为了维持生计,埋头辛苦地工作。
   提起自己的儿子,顾先生很着急。他说,儿子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做软件开发工作,应该说是一件不错的工作,可是干着干着,儿子却说工作太累了,不适应环境,不想干了,做家长的怎么说也说不通,他现在硬是在家呆着,整日上网玩游戏。只有
   吃饭时他才能和儿子说上几句话,吃完饭后,儿子转身又去玩游戏了。
   顾先生为儿子的事情伤透了脑筋。他说,我不能这么养他一辈子,如果我不在了,他怎么活啊!谁能管他啊!真想把他赶出家门,让他一个人去生活,话虽这么说,做父亲的不忍心啊!
   精神无法断奶
   一位社会学家认为,中国人在对子女的抚养过程中,“养身”往往胜过“养心”。多数父母对自己子女实施传统的“养身之道”,主要表现为父母关注子女身体是否高大健壮等生理性指标,远远超过其人格是否成熟健康等精神性指标,以至于抚养子女的重点就是其衣着是否避寒保暖,膳食是否可口营养,而孩子在精神上是否独立、人格是否成熟,却向来少有关心。
   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养身之道”,造就了“孩子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的性格依附哲学,使得孩子从精神上无法断奶、经济上难以独立。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