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仔细研究 |
|
▲薄利多销 |
|
▲看看年份 |
|
▲什么都有 |
|
昌乐路古玩大集一角。 |
   之生意篇    每逢周六、周日,老孙都会一大早从平度赶到昌乐路古玩市场,把搜罗到的各种“宝物”摆放出来,等待开张利市。像老孙这样专程来赶昌乐路大集的古玩商们现在已有二三百人,他们来自省内省外,在昌乐路他们经历着别样的“练摊”生活。
   收点东西难
   不少藏友都说,昌乐路古玩摊上的老东西越来越少、越来越贵了。摆摊的老孙也满腹牢骚:“那是因为现在收点东西太难了,有时在乡村跑上两天都找不到件正儿八经的老东西。”他介绍说,早些年的同行们到乡村集上摆个牌子,人们就会源源不断地把各种老物件送来,几元或几十元就能收购到一些很不错的东西,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90年前后。
   “朋友家有对清末粉彩的瓶子,半米多高,是他当初在莱州花5块钱收的。我是没赶上那个好时候,现在就算到了乡村挨户敲门都很难找到东西。”老孙说,“如今乡下已有专门搜罗东西的本地人,他们基本垄断了这一块儿,从他们那里拿东西越来越贵了。”
   同行间攒货
   尽管收东西难,但总要有得卖,除到乡村收购,老孙他们也在同行间攒货,集上看到卖相不错的东西抢先拿下,直接加价卖出。
   家住李沧的小杜几乎每集都在昌乐路摆摊,东西不多,卖点银器、陶瓷、民俗用品类的老玩意儿。“东西讲究个卖相,工精、品相好又够年份的东西,要价贵点也敢拿。”小杜算过,直接在集上攒点东西加价卖了,就算挣得少点也比四处搜货省费用。
   与小杜相比,已在昌乐路大集摆了四年摊的老孙显然要“勤快”得多:“基本是顺着古玩大集的日程走,比如初二在平度大集,接着赶初三的城阳集,然后初四到益都,初五再到淄博。”老孙说,这么辛苦,不仅是为卖货,主要是为了找货,甚至是“捡漏”。能找到卖相好的东西,或是捡到“漏”,摆摊不开张都没关系。
   摊主们之间的攒货也导致了东西价格的上扬,在这个摊上看好一件东西本想回头来买,转眼间可能出现在另一个摊上,要价已拔高两成以上。
   向熟客交底
   “从看货的神态我就知道你是不是真想买。”潍坊老赵自信地说。对真正想买的,老赵也会给个差不多的价,一来二去就成了回头客。“这趟给朋友从淄博找来一只老怀表,刚才有人出二百块没卖。咱得讲个信用,给朋友留着。”尽管最终只要了朋友150元,老赵还是很高兴:“买卖得有熟客,这几个青岛朋友一看就是能买东西的。有朋友撑着买卖是运气。”
   昌乐路很多摊上是新的老的搀着卖,熟客拿起件新东西,像老赵这样“讲交情”的摊主会提醒一句“东西不对”,既表明了诚信,又拢住了熟客,不仅聚拢着更多的人气,也能“让人家敢出大价钱买咱的好东西”。
   找机会开店
   买货的卖货的都能感觉到古玩这两年的升值非常快。“好一点的东西一年能涨三到五成,甚至更多。”家住四方的摊主老姜说,“不是每个摊主都能赚到钱。干这一行的基本都被骗过,都没少交‘学费’。”
   昌乐路大集“练摊”的古玩商们各有苦乐,但东跑西颠的辛苦、走眼受骗的煎熬并未挡住他们的热情,扎堆于此的古玩摊和来逛摊“淘宝”的人也越来越多。像老姜这样历经多年摸爬滚打者已慢慢积累起了资本,“摆了四年地摊,也该找个合适的机会,开个店面了。”老姜说。文/李会展图/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