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河南省卫生厅的配合下,省政府纠风办对一些大型医院的收费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的结果喜中有忧:6所被检查的医院药品和大型仪器检查等整体价格执行情况较以往有所好转,“一日清单”制度也得到较好地执行,但是里面隐藏了很多的乱收费现象。
“一日清单”藏猫腻
分解收费、重复收费、超标准收费、自立项目收费———巧立名目、添枝加叶的乱收费把“一日清单”变成一潭浑水
调查发现,在给患者的“一日清单”上,乱收费形式多样。
输血收费1+1>2。在郑州市中心医院患者杨某的“一日清单”上,检查人员发现这样的4个缴费记录,按收费蓝本对照,每一项都有出处,但检查人员将4项记录一起比较,就发现了问题:为什么静脉输血收费一次,而血型鉴定费却收两次?为什么在输血中把200ml拆解为两个100ml?
调病历一看,病历上的医嘱要求输200ml的一袋血。200ml一袋的血浆售价为120元,而100ml一袋的售价为65元。医院“一分为二”,同样的数量就可多收患者10元钱。从去年5月至今年5月,郑州市中心医院血库合计多收取1.23万元。手术室是“重灾区”。在郑州市中心医院、检查人员发现手术室乱收费问题非常严重。例如患者在做腹部、心脏手术之前,一般要进行灌肠,按收费蓝本规定,灌肠每次15元。然而,在该院几十个患者的“一日清单”上,都有一个11.34元的肛管费。经调查,该费用包括在灌肠费里,将其分解出来单收纯属乱收费。在洛阳市中心医院、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也发现了类似情况。
大型仪器检查多收费。检查组在许昌市中心医院检查患者“一日清单”时发现,该院的核磁共振检查费从2003年10月至今,一直按每部位每人次260元收取,而收费蓝本标示收费标准为250元。医院有关负责人解释:“250”元收费谐音不吉利,后经院方报市物价部门批准,按260元收取。从2004年4月起一年间,许昌市中心医院仅“避邪”就多收患者6.1万元。
周口市中心医院的乱收费更是触目惊心,该院从去年5月起一年间对急诊病人每人加收100元的CT急诊收费,竟然多收费达到6.79万元。核磁共振根据收费蓝本,每部位每人次250元,他们却按500元收费,自去年5月1日至今年5月31日共做2324人次核磁共振,多收58.1万元。这些都堂而皇之地显示在“一日清单”上。
“一日清单”上还显示出相关医院存在重症监护室内重复收费、床头心电图额外收费、重复收取护理费、一次性耗材和药品乱收费等不正之风。
“清单”不清的原因“清单”不清关联着医风医德,牵涉着体制机制,其背后的原因是利益驱使、监督缺位、以药养医、新项目价格审批跟不上新技术应用等
“‘一日清单’发展到今天来之不易,不能让少数违规现象破坏了这项制度。”省卫生厅规划财务审计处李红星副处长介绍说,早在2000年,河南省便在全国率先实行住院病人双卡记账措施,2001年,全省各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实行“住院患者费用一日清单制”,把住院病人当天发生的费用按明细项目逐笔登记,做到“日清、价准、项目明、患者知”。
省卫生厅有关负责同志认为,某些“清单”不清现象的存在,一方面是受利益驱使,一方面也与医院管理混乱、卫生监督机构不健全有关,全省有近一半的市、县没有组建卫生监督机构,监督不到位。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政策机制上存在问题。卫生事业投入和医疗服务、药品价格存在“二低三高”现象,导致许多医院以暗收费、乱收费来弥补其收入上的不足。这“二低三高”主要表现为,一是补偿水平低。近年来,河南省卫生投入增长很快,但仍显不足。2003年河南省人均卫生事业费16.1元,占全国2002年人均水平的47%,连续12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医疗机构人均年财政补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4%;公共卫生机构人均年财政补助是全国的49%。二是医疗技术劳务性收费低。如挂号费普通门诊为0.5元,主任医师是5元,享受政府津贴的指明专家才10元。还有床位费、体现高技术的手术费用也低于应有水平。三是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高。由于对医院补偿不到位,国家对医院实行药品价格顺价加价的“以药补医”的政策,以弥补医疗成本亏损,导致药价居高不下。
此外,“清单”不清与新项目价格审批跟不上临床新技术应用步伐也有关。
省卫生厅有关负责人表示,省厅近期还要开展全省价格执行情况重点抽查,逐步推行专人监控医院收费的机制,同时准备建立新技术定期申报机制,下半年将修订现行的医疗服务价格。编者按: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医疗机构为追求片面经济效益,不同程度地存在乱收费、乱涨价等现象,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损害了医疗机构的信誉,败坏了“白衣天使”的形象。为遏制医疗单位乱收费的不正之风,给患者一个明白,卫生部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一日清单制”便是其中之一。但是,乱收费现象并未销声匿迹,而是改头换面。
最近,河南省有关部门对省内多家医院为时一个多月的检查发现,“一日清单制”存在的问题还较严重。“清单”上做了哪些“手脚”,“清单”为何不清?请看本报记者的调查。(本报记者 曲昌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