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同学为客户,靠提供信息赚钱,新的“校园经商”形式把金钱关系带到同窗间———“大学生经纪人”徘徊毁誉间
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学生经商热”备受责怪。如今,在青岛的高校中,“校园经济人”活跃起来,在社会和“象牙塔“间搭起一座沟通之桥。但是,它把金钱关系带进了学子间的友谊中,经济人在学业和
赚钱间顾此失彼。因此,“校园经济人”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社会现象。
王寿玉是青岛大学四年级毕业生,他从大二起就从事家教中介工作,向大学生们提供“打工信息”赚钱,每个学期都有三四万元的收入进账。据了解,随着在校大学生“打工热”升温,高校校园里的“校园经纪人”越来越多起来。
容易取得学生信任
“校园经纪人”能取得成功,主要原因是多数在校大学生都很单纯,只要合法“经营”,真诚服务,再加上一层同学、校友的关系,容易建立起客户的忠诚。
“校园经纪人”多数是社会经验较多、头脑比较灵活的“不安分者”。他们架起了一座沟通“象牙塔”的桥梁。除了个人单打独斗,大学生们还或以宿舍为单位,或三两个好友合伙,或以专业班级为组织,以一种“协会”或“××部”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展开宣传攻势,拉拢学生客户。
有利就做不拒小钱
无论是以团体还是以个人形式出现,“校园经济人”在赚钱上的共同特点是,不拒小钱。一般而言,单枪匹马,利润丰厚而且独享,但运作上经济人疲于奔命;团体上阵,虽然影响较大,业务较多,但人均利润就薄多了。
“所有业务都是一个电话就能搞定的,又不必缴纳税费,所以有业务就接,赚一个算一个。”中国海洋大学的罗士华说,他的数字产品代理,不用固定的店铺,有同学需要时,他只需要给供货商打个电话,成交后就能拿到5元到300元不等的提成。
记者了解到,钟点工经纪人的成交利润一般停留在2元钱左右,大型市场调查代理回报利润最高可达2000元。
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现在“校园经济人”经营的业务之大,令人吃惊,它几乎囊括了社会上中介机构的经营项目。低端业务包括饭店服务员、传菜工、发传单、配送报纸牛奶、会场布置员、市场调查员、家教等;高端业务则包括主持人、翻译、导游、广告策划、网页制作等。
许多高校里的“学生会”也演变成了经纪人,借高校名义,他们可以获得赞助。曾担任某高校学生会实践部部长职务的盛姓同学告诉记者,赞助的很少一部分作为奖品发给了参与活动的同学,多数则在会员内部分配了。
权宜之计锻炼能力
“这只是权宜之计,掌握高标准专业文化技能的大学生,没有谁将来会靠这个吃饭。”大学生韦健同学告诉记者。他和同学组织的“职业发展协会”在他们毕业时就会倒闭。很多从事中介的机构,都会随着人员变动而关门,因此,“校园经济人”都没有自己的经营理念和发展远景分析,“速战速决”就是他们的经营战略。
但通过这些“权宜之计”,大学生们提升了能力。“我搞假期兼职中介其实也是被逼出来的,家里实在承担不起我的生活费用。”大学生刘建军告诉记者,他做假期兼职经纪人的所得利润都将积攒作下学期的生活费用,这样就能减轻在家种地父母的很大一笔经济负担。一些人有钱后买了随身听、电脑等学习用品,还有的用于旅游。
三大困惑困扰“校园经济人”
专职?兼职?
大学生经纪人中不乏佼佼者,不仅业务出色,而且丝毫未耽误学业,还为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并真正提前融入了社会。但绝大多数同学是顾了东头丢了西头,以致荒废学业。因为自我控制能力弱,一些学生把兼职当作专职来做,力不从心还要勉强维持,更有甚者,则完全以此为消遣,学业没搞好,生意也没做成。
锻炼?消磨?
供货商找“大学生经纪人”的借口往往是合作,“给你一个锻炼的机会”。但做个所谓的“分代理”就真正能锻炼人吗?客观地讲,锻炼的成分有限。
记者调查了20位已经“退位”的经纪人,他们感慨万千,在这20位经纪人中竟有16位称这种“锻炼”实为“消磨”。
同学?客户?
同学间的友谊,突然加上这么一道经济屏障,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市场化的人际关系。市场经济影响校园是不可避免的,“校园经济人”的出现客观上有益于校园与社会的衔接。但就是两元钱中介,将冷冰冰的关系带入团队中。大学生葛某说,当她的同学收了她20元的会员费时,她突然感到同学间的人情关系已不复存在了。
观点
学校:不支持也不反对
记者从海大、青大等高校了解到,学校对于这种大学生经纪人现象早有掌握,原则上学生应该将学习放在首位,不应从事商业活动,但只要在保证经营合法、学生自身安全的基础上,学校一般不会干预。
家长:学业第一位
据一位杨姓同学的父亲介绍,儿子自大二起在经济上就已完全独立了,不光不向家里要钱,反而还能给家里寄上五六百。他还笑着对记者说,自己刚刚镶上一口牙,费用正是上大学的儿子出的。但同时他也表示了忧虑,“会不会耽误孩子学习”成了他心头的一块疙瘩,他认为,虽然儿子折腾一下就能赚不少钱,但学业永远是第一位的。
个人:没有可后悔的
在记者调查采访过程中,许多大学生经纪人都会滔滔不绝讲解自己的经商想法,虽然可能已经失败了,但他们对自己做经纪人的魄力与勇气倍加赞赏,不论成败都被同学认为是个“强人”,所以“小有成就”是他们的自我评价,丝毫没有听到“悔不该”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