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9日晚8时,6月以来发生在达州市的特大暴雨洪灾已造成20人死亡、5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8亿元(7月10日《新京报》)。而来自当日新华社援引达州市政府的消息称,全市最大降雨量达到461毫米,降雨强度和降雨量均超过去年9月初“百年不遇”洪灾的水平。
我曾聆听过去年达州“9·3”洪灾的英模事迹报
告会,因而产生了回顾去年达州“9·3”洪灾的兴趣。无论是抗洪英雄的报告还是,“百年不遇”或者“两百年不遇”都是频频出现的“关键词”。而在今年达州再次发生洪灾的过程中,无论达州市政府还是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的四川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依然不时强调“百年不遇”。这样,连续两年的达州洪灾,就出现了连续两年的“百年不遇”。
很显然,洪灾连续两年“百年不遇”,已经构成逻辑上的严重混乱。诚然,今年达州的降雨量比去年大,但是,动辄戴上“百年不遇”的帽子,所折射的不仅是科学意识的淡薄,还有对责任的推脱。
其实,就在去年达州的“9·3”洪灾中,我注意到了当时该市副市长张志科的介绍:“达州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洪水发生在1982年,但此次市区洪峰超过当年水位2米,部分地区甚至超过10余米。水太大,救援不及,造成伤亡。”(新华社去年9月23日)如果这位“一直战斗在抗洪第一线”的副市长说话负责的话,那么,去年洪灾距“达州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洪水”不过20多年。也就是说,去年所谓“两百年不遇”、“百年不遇”的定性原来就有虚假的成分。
达州连续两年的“百年不遇”,让我联想到6月10日发生在黑龙江宁安市沙兰镇致105名学生惨死的山洪。对此,黑龙江水文局负责人的解释是,沙兰河上游降雨量达到150毫米至200毫米,属“200年一遇的强降雨”。其实,造成沙兰河灾难的原因绝不仅限于此,还有学校地势的低洼和长年失修水库的威胁,并且该水库早在1991年就发生过险情。但面对“200年一遇的强降雨”解释,人们依然提出质疑:这位专家哪来的长达200年的水文气象资料?200年前哪怕100年前,我国还没有对降雨进行定量精细统计的现代气象业,更没有留存相关资料。
我以为,面对年复一年的洪水和群死群伤的悲剧,官员们应该在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等方面反躬自省,而不是动辄搬出所谓“百年一遇”的理由。
作者:巴山牛
责任编辑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