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比起争端不断的中美、中日关系,中俄关系目前大概是最顺畅的。除了已解决东部边境最后一块领土争议、决定举行首次联合军事演习之外,最令世人瞩目的就是体现中俄关系最新进展的胡锦涛主席莫斯科之行以及双方签署的《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和《中俄联合公报》两个重要文件。
西方有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认定中俄关系的新进展就是针对美国的。的确,面对着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扩大北约集团、强化美日军事同盟、鼓吹新干涉主义以及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等咄咄逼人的态势以及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中俄两国有理由更加紧密地站在一起。但就其内容而言,中俄关系进展之“新”主要体现在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足上面,努力使双边关系更为平衡地发展。从十几年的历程看,中俄关系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中俄交往中的上层与下层不平衡。自打叶利钦时代起,中俄关系“亮点”就主要在上层,即领导人之间的频繁互访以及共同签署的一个又一个联合声明。但是,这种上层交往还需以两国下层民众广泛的认同和交往来支撑,可现在看来,后者与前者显然不相适应。不仅民间的正面交往力度不大,而且有些事件(如去年底发生的艾米拉利大市场查抄、今年发生的“3·12扣鞋事件”和伊尔库茨克中国工人遭殴打事件)更对民众情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中俄交往中的政治与经济不平衡。中俄关系在政治上的定位是非常高,如“战略伙伴”“永远的好邻居”等等。好的政治关系无疑为其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不能代替其他方面的关系。在经济关系方面,中俄双边贸易总额2004年勉强过200亿美元,而中美、中日、中欧之间的贸易总额都超过了1700亿美元,甚至中韩之间的贸易总额都近千亿美元。所以,中俄两国经济合作水平与它们的大国地位是不相称的,与它们的政治关系更不相称。
再次,中俄交往中的形式与内容不平衡。中俄关系以往的“最新进展”多半体现在“意向”或“共识”上,而在具体的、实质性的内容方面的进展却总不尽如人意。比如,俄罗斯拟修建的远东石油管道从“安大线”到“安纳线”,再到“泰纳线”,直到今天尘埃尚未落定。俄罗斯(也包括中国)有自己的战略考虑无可非议,可形式与内容如此大的反差却示人以“吊中国的胃口”之嫌。
最后,中俄交往中的被动与主动不平衡。本文开头就提到,对于当今不可一世的美国,中俄两国应当携起手来,这是必要的也是应当的。但必须看到,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建立在对付共同的“对手”基础之上的友谊有很大的变数,牢固性也有不小的折扣。换言之,如果俄美关系或中美关系生变,中俄关系也难免有变。所以,中俄两国应从双方自身需要出发,主动地构建起不受外界干扰并且具有牢固基础的战略伙伴关系。
透过胡主席这次访俄以及《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和《中俄联合公报》,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原则上在宏观上重申中俄友好、战略伙伴关系的同时,两国元首更为强调从操作层面巩固和发展中俄关系。比如,《中俄联合公报》从11个方面规划了中俄关系发展各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几乎每一项都非常明确。这些具体目标实际上就是要根本改变以往中俄关系发展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强调的重点恰恰是中俄交往中的民众层面、经济层面、内容层面和主动层面,归根到底就是要使中俄关系能务实地、平衡地、稳固地持续发展。比如,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和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就是为了增进两国民众的相互了解;改变贸易方式和结构,加大在能源方面的合作,改变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的不平衡发展。(【作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孔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