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17日,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和中国城市影院发展协会联合发出“周二半价日”倡议,虽然此举并非电影局发布的行政令,而是一次纯粹的行业倡议,却得到来自全国21个省市区43座城市的218家影院的相继响应。如是结果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作为电影市场下游终端的影院对于这一挖掘市场潜力的国
际通行手段普遍具有相当的主动性。
青岛电影公司在倡议发布的第一个星期二(6月21日)便在市内的5家影院宣布同期实行全天五折优惠,而事实上,市内影院价格相对最高的青岛汇泉电影城,早在去年开业一个月之后,就已开始尝试与“周二半价”这一国际惯例接轨,以聚集在每周一和周二大幅流失的影迷,而据悉近一年的坚持已使汇泉影城开始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周二观影群体”。
国家有关部门曾经透露过一组数字,2004年全国的票房总额是15亿元,卖出门票总数约1亿张,平均每张电影票15元。而在青岛我们粗略地算出,平均每张电影票的价格约在18元至20元之间,高于平均值3至5元的票价似乎并不算高;然而若是我们按照收入与票价的比例,与部分发达国家比较,反差则十分巨大。
据统计,按平均每张电影票18元计算,则一张门票约占青岛职工工资的1/80,北京的这一比率为1/55。同比,美国纽约晚场电影票价7美元,相当于当地一名普通工人月收入的1/214;德国柏林晚场电影票价13马克,等于普通市民月收入的1/154;法国巴黎票价等于月收入的1/108;我们的近邻韩国电影票价占人均收入的1/150,日本票价则相当于1/125。这些数据显示,国内影院还有较大的降价空间来使得看电影对市民百姓而言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当然票价,在整个中国电影产业诸如审批立项、生产、销售等诸多环节之中都只能算作“细枝末节”,但就从上述数据看来,也恰是高票价的事实直接阻碍了绝对基数本已减少的部分观影人群进入影院,“周二半价”因此成为挖掘电影市场终端潜力的必然之举。
同时事实也证明了实施“周二半价”的有效性。汇泉电影城每周二的平均票房与实施半价之前基本持平,也就是说其人流量较之从前翻了一番。位于中山路的中国影院周二人流也获得大幅攀升,几与周末相当,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并不指望周二半价能够带来等同于周末的票房收益,不过这样一来,周二的人气确实要高于以往同期的水平。即便在“半价”前后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的新影院———永乐电影城,负责人依旧认为实行周二半价的前景光明:“周二半价应当算作一种影院让利消费者的公益行动,随着人们对这一举措的了解,影院在给观众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必将获得更多的人气。”
“搞半价日对电影市场来说只能说是一种良性刺激,”青岛电影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说白了这是对现行票价的一种考量。能够进影院看电影的人群是一定的,而如果打折日的票房明显提高,就会有部分周末的观众转移到周二半价观影,从而把平均票价拉低,这样一来,整个电影市场的票房其实不会上升,也就是说,周二半价,不可能‘救市’。而就另一方面来说,确实会有一定数量的消费者回到影院,比如影片《头文字D》,目前它的周二票价仅10元,这对学生观众而言的确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部分市民不进电影院,也并非只缘于票价因素。一位熟悉电影市场的观众认为,真正把电影市场做起来,票价因素只占30%,举办各种活动、加强软硬件的管理占到20%左右。而真正占主导地位的是片源。“现在好片子太少了,没好片子,再低的价格都是白搭。”(李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