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青岛开发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从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入手,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并把着力点放在知民情、访民意、听民声和为群众办实事上,放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上,放在完善化解矛盾纠纷机制上,全力打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近期,开发区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
区、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区等荣誉称号。
本着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夯实平安和谐建设的基础,开发区实施了“三项工程”。一是社会保障工程。建立了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已把农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建立以大病统筹为重点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区共有近9万农民参加了医疗保险;实施了临时性、应急性生活救助制度;建立了扶贫帮困新机制,在区财政投资1000多万元对40多个农业项目进行扶持的基础上,还积极推行结对帮扶制度,今年全区结对帮扶420对,落实帮扶资金、物资100多万元。二是富民工程。严格落实城乡统筹就业政策,大力提高劳动力素质,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由财政出资1500万元设立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基金,对失业人员和所有农村劳动力全部实行免费技能培训,目前已累计安置4045人员1000多人;建立了重点项目居(村)服务奖励机制,促进了集体增收和农民增收。三是民本政府工程。完善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与群众定期交流等制度,积极实施“阳光工程”,强化依法行政。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工委、管委领导班子广泛征求基层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将疏理出的关系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利益的30个突出问题,全部落实到领导、部门和个人;在全区开展机关作风整顿活动,较好地解决了少数机关工作人员服务质量差和效率低的问题。
开发区积极开展“三项活动”,搭建平安和谐建设的载体。一是在全区广泛开展了“新区发展我受益、我为新区作贡献”主题教育活动,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全区目前已宣讲400多场次,参加活动的群众近10万人次。二是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实施“连片文明村(居)”、“文明社区”、“十星级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工程。三是积极开展基层建设活动,强化社会管理能力。
开发区还健全“三个网络”,拓宽平安和谐建设的渠道。一是健全“知民情”信息网络。常年设立区社情民意收集站,由各区直单位和街道办事处的信息员兼任社情民意观察员,形成覆盖广泛、灵敏高效的社情民意反馈系统。同时充分依托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建立了一支2500人的矛盾纠纷预警信息员队伍。二是健全“访民意”工作网络。建立健全街居两级座谈制度,确定单月10日为街道办事处社情民意座谈日,双月10日为村(居)社情民意座谈日,并聘请近百名老党员、老干部和热心群众作为民意代表。三是健全“听民声”服务网络。开通了区长公开电话、110报警、148法律服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四位一体的为民服务热线,广泛听取群众呼声。
与此同时,开发区通过建立健全“三个机制”,实现重心下移,搭建起平安和谐建设的平台。一是快速受理机制。充分发挥区、街、居(村、企)三级矛盾排查调处网络的作用,确保矛盾纠纷提早有效化解。二是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建立工委管委统一领导、区综治委组织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三是建立监督考核机制。严格落实平安建设领导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挂牌督办责任制,明确规定各单位“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严格落实了考核奖惩和责任查究制度。(本报记者戴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