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算来,“大洋一号”离开青岛差不多100天了。海上科考又取得了哪些新成果?长途跋涉的船员们生活怎么样?他们又经历了什么样的奇闻趣事?记者昨天再次与“大洋一号”取得联系,了解到几件新鲜事儿。 辛苦倒时差
“大洋一号”准备穿过国际日
期变更线之前,全体船员进行了统一拨表,因为再向东行进,不仅是小时的调整,日期也要调整。从东经时区进入西经时区,时钟的调整给长时间连续工作在海上的人们带来了困难。陆会胜船长介绍说,即便是有过多次大洋考察经历的人,依然会感到不太适应。然而,时差的变化,却丝毫没有动摇他们完成首次环球考察的决心。 “大洋一号”环球科学考察航次第二航段的前期主要进行多波束、浅剖、重力、磁力和单道地震等地球物理综合调查,进展一直比较顺利。随后,他们还进行了海底摄像、照相调查和地质取样。截至目前,本航次浅钻下水已达到130余次,获得岩芯样品85个,创造我国深海富钴结壳勘探的新记录;海底摄像77个小时,获得海底照片1万多张,系统地拍摄了海底岩石、沉积物和深海珊瑚、鱼、虾等底栖生物及其踪迹,部分资料进入处理阶段。
挺进西半球
6月15日这天,“大洋一号”胜利穿越180度经度线进入西半球。船往东航行,时间不变,但日期要退后一天,即当天的航海日志日期被改为14日。按照大家商量好的庆祝方案,船上举行了拔河比赛,由船员和队员各组成一个8人代表队,实行三场两胜制,在比赛结束后由获胜一方的队长邀请对方队长在太平洋中间投放漂流瓶。上午10时,一声汽笛过后,拔河比赛正式开始,张宝明政委担任裁判,最终队员队在啦啦队手脚并用的“帮助”下获得了胜利。比赛结束后,大家簇拥着双方队长来到后甲板,投放了具有特殊意义的漂流瓶。
进入西半球后的调查工作,也不乏有意义的事件。6月16日进行的浅钻作业,被誉为中国人在西半球海底开的“第一钻”,因为前几年这种作业方法都是在西太平洋海域进行试验的。据说当时海况不错,“大洋一号”在一天内就完成了6个浅钻调查站位。
“歇脚”夏威夷
天还没亮,一些队员们就迫不及待地跑上甲板,远眺夏威夷。按照计划,“大洋一号”要在这里进行补给。世界著名度假胜地的空气清新至极,蓝天白云下的城市显得风光旖旎。6月25日早上,“大洋一号”顺利抵达夏威夷火奴鲁鲁港的近海锚地,抛锚过程比较简单,不到半个小时就完成了。在此期间,船上的首要任务是机械检修和船体保养,以保持良好的机械状况为下一航段作好准备。靠港后,大洋一号加满了燃油,并补给了几大箱新鲜蔬菜,有黄瓜、空心菜、绿菜花、长豆角等。由于靠港期间大家无法去岸上观光,陆会胜船长决定借这个机会组织大家照一张“全家福”。上午10时,全体人员在码头列队站好,以洁白的“大洋一号”和夏威夷建筑为背景,拍下了珍贵合影……本报记者张子倩通讯员洪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