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活跃着一支以回民兄弟为主组成的部队—回民支队。这支部队血战冀中,威震鲁西北,千里驰骋,屡建战功,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被誉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毛泽东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马本斋就是这支英雄支队的司令员。
6月30日早晨
,山东抗日战争纪念地寻访团来到莘县马本斋烈士陵园,松柏掩映的陵园在晨曦中显得庄严而肃穆。沿着甬道向里走,两旁的石碑格外醒目,其中一块上面有毛泽东主席当年题写的“马本斋不死”。在纪念碑亭的正前方是马本斋烈士之墓,虽然烈士的骨灰早已迁往河北献县,但人们还是经常来这里祭扫英烈,寄托哀思。
英雄部队来到鲁西北
1939年7月,冀中军区回民支队正式成立,马本斋任司令员。这支队伍驰骋于冀中平原,在献县、青县、大城、河间、沧县一带屡屡袭扰敌人,打了许多漂亮的伏击战,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1942年,日寇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亲自指挥5万日伪军,在冀中平原进行了惨绝人寰的“五一”大扫荡,因敌强我弱,回民支队遭受重大损失,由鼎盛时期的2000余人减员至700余人。为保存这支少数民族抗战力量,上级决定回民支队实行战略转移,考虑到鲁西北缺乏主力部队的现实,军区决定将回民支队转到鲁西北。
鲁西北军分区在莘县张鲁召开了隆重的欢迎大会。曾带出威震鲁西北的“赵三营”的赵健民服从组织决定,由司令员改任副司令员,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兼任鲁西北军分区司令员。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901年2月,马本斋出生在河北省献县东辛庄的一个回族农民家里,在兄弟三人中,他排行第二。从小就聪颖伶俐的马本斋幼时受尽贫困,17岁时加入东北军。1932年,他所在的部队被国民党改编,移至山东胶东地区,马本斋任团长。后来,马本斋辞去官职,解甲归田。
1938年1月,受共产党坚决抗战的行动感召,马本斋派三弟马进坡同共产党领导的“回民救国会”联系。随后,马本斋带领70多名青壮年参加了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马本斋被委任为队长。1938年6月,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成立,马本斋被任命为总队长。党的信赖和倚重,使马本斋非常感动。1938年10月,马本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马本斋打起仗来不主力拼,善用巧劲,每次战斗都准备得很充分,还发明了不少特别的“战法”。当年在攻克冠县的鬼子据点时,马本斋让战士顶着八仙桌,上面用多层湿棉被覆盖,前往敌碉堡安放炸药,这种“土坦克”让守碉堡的鬼子大为惊骇,密集射击也无济于事,鬼子们只好举手投降。
1943年11月,在八公桥战斗中,马本斋提出了“牛刀子钻心”战术,即集中优势兵力,突然袭击,首先挖掉敌总部八公桥,回过头来再扫清外围据点。此战毙伤敌数百名,俘伪二方面军参谋长、特务团长以下官兵1600多名。战后,冀鲁豫区党委书记黄敬同志赞扬马本斋是“后起的天才军事家”。杨得志司令员指出:“奇袭八公桥,是摆脱被动,力争主动,破其一点,牵动全局的一着好棋!”
马母怒斥敌寇为国捐躯
回民支队在冀中沉重地打击了敌人后,敌人穷凶极恶地加紧对马本斋诱降、逼降。1941年8月4日深夜,日军纠集千余人突然包围马本斋的老家东辛庄,将马母抓走,随后,敌人从各据点传送劝降信,妄图让马本斋归降。
当战士们纷纷要求前往解救时,马本斋镇静地劝说大家:救是应该救的,可是目前战斗任务紧,不能为救自己的母亲而影响部队战斗任务。与此同时,马母大义凛然,怒斥敌寇,并顽强地进行了绝食斗争,7天7夜水米未进,最终为国捐躯。噩耗传来,马本斋愤然挥笔:“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祖国就是我的家,党就是我的母亲,为了他们,我决心献出我的一切!”
1944年2月7日,马本斋因颈椎部生了对口疮波及脑髓,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病逝于军区后方医院。3月17日,延安各界隆重集会,追悼马本斋。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分别赠送挽联,对马本斋给予了高度评价。朱总司令挽:“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
男女老少争相观看“马司令”
今年68岁的蔡明庆老人曾经专门整理过马本斋在鲁西北抗战的事迹。他说,在对日寇作战的同时,马本斋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帮助人民群众度过灾荒。
1943年,鲁西北已连续三年大旱,部队的粮食定量也从一斤半减至12两(当时16两为一斤)。马本斋了解人民疾苦,对同志们说:“老百姓都在挨饿,我们解决不了他们一年一月的粮食,解决三天五天的粮食也是好的。”部队随即开始节衣缩食,并从粮食定量中再拿出2两救济灾民,吃不饱就吃糠菜。马本斋和战士们一样吃大锅饭,还常常把自己的饭让给房东。偶尔有碗混合杂面的面条,他也都端给伤病员吃。一年的战斗和相处中,马本斋和回民支队与鲁西北人民建立了密不可分的鱼水之情。部队每到一地,大人、孩子、男女老少都夹道欢迎,争相观看“马司令”。
(完)(记者 吕华远 陈文进)
责任编辑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