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年前峄县路自发的地摊,到现今高峰时三百余个摊位、万余人的流量,昌乐路古玩市场在短短几年间已发展成为市区规模最大的古玩大集。每到周六、周日开集之日,再逢上好天气,许多收藏爱好者便会陆续前往,一解“淘宝”之瘾。 “民国货”主打
&nbs
p;“前几年晚清文物都不值钱,现如今‘民国货’(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成了主打,并且一些好东西‘沉底’后就不再露脸了,‘僧多粥少’哪。”玩家老康感叹。老康逛摊已有四五年时间,几乎每集必到,算是“江湖老手”。据他分析,这两年市场扩张的速度明显赶不上收藏爱好队伍壮大的速度,并且到了“没有什么不能收藏”的程度,“照这样下去,不用多久‘民国货’也难见精品了。” 老东西越来越少,使得很多不老的东西也显得“老”起来,人们发现诸如老式话机、挂钟、酒壶、票证等原先日常用的一些“俗物”堂而皇之地在地摊上摆放出来,不禁也来开开眼,看看自家里的“库存”身价几何。
逛摊有窍门
像全国多数古玩市场一样,昌乐路古玩大集也是赝品多多,上点档次的老东西很少,在二三百个摊上找点东西,真得用个“淘”字。玩家小石逛昌乐路市场两年了,他的诀窍是专找“熟脸”和“生脸”。
“逛上一两年,谁卖什么东西基本有数,认准那些熟面孔,省时省力,并且彼此当朋友,一般不乱要价。”小石说。“再就是注意初来乍到的生面孔,他们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东西。其他摊位大部分都是卖新货(仿品)的,看不看无所谓。”
老康也慷慨支招:“还要特别留意一些本身就搞收藏的逛摊者,他们是‘以藏养藏’,有时想倒换出的东西正是自己想要的。”老康特意强调逛摊要早去,先转一圈心里大体有个数,没准就能捡到漏。
据了解,逛昌乐路的不少玩家都是从系列收藏开始的,比如从瓷器、鼻烟壶、表、锁、古钱币等入手,根据自己的喜好确定一个或几个单项,这样不论是找专业书籍还是与同好切磋交流都能上“套路”,逛摊淘宝时也容易确定目标。
出价设上限
昌乐路古玩市场的摊主来自省内外各地,不乏漫天要价者。小石介绍了一种“上限法”:“刚开始逛眼力不行,就根据自己承受能力给定了个30元的上限,不论什么东西、不论货主怎么‘忽悠’,出价都不超限,买了假货也就这点‘学费’。只是时间久了造出个‘30块’的名声,有一阵不少摊都不让我看东西,很伤自尊。”小石开玩笑地说。
这种“上限法”也让小石错过了不少好东西。不过小石现在早已不是“30块”的水平,随着专业知识的丰富、眼力的提高,他的“上限”也水涨船高,几百元、近千元的东西也经常出手。两年下来,他的民窑瓷器收藏已小有规模了。
“在地摊上花大价钱要三思而行,”老康说,“成千上万元的东西极少在地摊上成交。”当然,昌乐路古玩市场上眼力“煞底”的老手碰到“漏”时是毫不犹豫的,也舍得银子,500块钱买件带碧玺的名家折扇、千余元捡件清中期紫檀卷书的事例,都让错失机缘者眼馋不已。李会展